贴布实质上是绷带的一种特殊类型。绷带是一个外来语,是英文“bandage”的音译。绷带据说起源于多年前的古埃及时代,从出土的木乃伊身上,可以找到绷带的原型。年时,美国人把胶水涂抹在绷带上,制成了可粘贴性绷带。中国称“贴布”。大约在年,日本人开发出一种可伸缩性贴布,并开发出一套“肌内效贴布疗法”,用于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中时,发现有一定的效果。
其发明者是加瀬建造(KenzoKase,D.C),以布及浆糊为原料制造。近年来经过不断制造技术改良,新一代的肌内效贴布已经兼具透气性、运动后不需去除及日常生活随时可以使用等优点。
作用机制要明白其作用机制首先要知道其构造,肌贴的结构三层,第一层是棉织布,第二层是压克力胶(湿度30-40%,温度18-35度),第三层是保护胶水的背亲纸。揭开背侧的纸我们可以看织布上有明显的水波纹构造,当肌贴被贴在肌表时这种构造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力,从而产生作用。(没有药哦)
当具有伸缩能力的贴布施用在皮肤上时,两者间会出现三种交互作用来引导皮肤及皮下筋膜组织的横向流动或增加局部的垂直稳定能力。
拉力:这是横向拉拖的力量,可以影响整体皮肤及筋膜的走向。
应力: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所产生的对抗力,或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垂直力量,此力可以上下稳定筋膜的流动。
切力:也是单位面积上的横向力量,可以平面牵动皮肤皱褶走向。
肌贴的拉力应用
自然拉力(淋巴:0~10%;肌肉:7%~10%):1.促进淋巴回流及循环,减轻肿胀;2.促进和放松肌肉;3.引导筋膜流向,诱导正确姿势和带动肢体动作。
中等拉力:应力表现显著。1.筋膜纠正:10%~20%;2.软组织支持和固定:20%~30%;3.疤痕重塑:30%。
极大拉力:大于30%。1、姿势纠正,2.固定矫正关节,3.限制关节活动。
但三者在应用是并不需要特别的区分太明显,需要根据治疗需要进行调整。伸缩能力:缩短5-10%,伸长-%。限制:当拉力超过本身负荷或者裁剪过细时,弹性就消失,就会形成固定绷带如白贴一样性能。
肌贴的生理效应缓解疼痛这一作用可用疼痛闸门控制学说来解释,当体表贴上具有特殊力学作用的贴布时,会增加人体触觉传入,此时就会挤占疼痛传入的通道。
改善循环看下图:使用前后皮肤、筋膜及肌肉的变化。
肌贴的作用下会使表皮到浅筋膜放松,从而改善肌肉及其周边的循环(“通则不痛”)。如果你熟悉筋膜或筋膜流体理论这个很容易理解了。所以肌贴在增加淋巴管回流,减轻水肿方面效果显著。
如下面的贴法,可以增加淋巴管回流,减轻水肿。
促进组织愈合提升局部代谢,加速炎症反应的进程,固定避免拉扯,改善瘢痕促进成熟。
支持和放松软组织协助肌肉收缩,增强肌肉表现;减缓肌张力和痉挛的情形,适度放松局部肌肉与筋膜。
训练软组织增强感觉输入,接触引导,诱发动作,进行肌肉再教育。
矫正姿势增强局部和身体的安全感,支持、增强肌肉作用、增强本体感觉—矫正姿势,增强局部和身体的安全感这点非常重要,运动员如果动作技术不标准或缺乏安全感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应用技巧常用剪法1字形支持和放松肌肉。痛点提位,镇痛作用。最大保护固定,如软组织受伤。
Y形调整肌肉张力,促进循环代谢。适合放松紧绷肿胀肌肉。
X形促进固定端位置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有止痛效果。
爪形将组织间液导引进最近的淋巴结,来改善组织液滞留的情况。
O形维持肌肉张力,以及促进循环代谢可减少软组织因长期固定而引起的萎缩或废用等不良反应应用于骨折和软组织损伤(如下图)。
灯笼形固定效果较好,中间能促进淋巴引流,有效改善局部水肿或淤血,适用于骨折及软组织拉伤(如下图)。
肌内效贴布的形状不同的肌内效贴布有何用?1、采取散状形(爪形)的贴法可以对软组织急性损伤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其原理是通过增加血液与淋巴循环,将淤血或停留在局部的组织液消除,改善原本的浮肿或内出血,使组织压下降并减轻疼痛及不适感,降低炎症反应。
2、而若是想放松和保护受伤的组织,则可以采取Y形、I形、X形、I形并重叠等贴法,这对于受伤的软组织,能够起到适度放松被贴扎的肌肉与局部筋膜,缓解运动中受损组织牵拉的作用。
3、当然也有并未受伤的运动员只是想通过肌内效贴支持和加强软组织,那么Y形或是I形的贴法都能针对运动中使用的主要肌群进行贴扎,贴布可协助肌肉收缩,增加肌肉表现。
4、Y形或I形贴还可以促进组织愈合,通过增加局部循环代谢,缓解炎症,并固定损伤的软组织,免受牵拉伤害。针对修复中的组织纤维及瘢痕组织,可以给予局部一定的伸展张力,减少胶原纤维增生以及纤维不规则的排列。
不同拉力的区别
快速诊断
1.结构型:急性肌肉拉伤、急性损伤、创伤、慢性姿势改变、慢性结构性改变。如:关节扭伤,肌撞伤等(落枕属于结构型)。
2.神经型:大部分慢性疼痛及急性神经损伤。如:腰肌劳损,脊椎病等。
3.微循环型:大面积淤青、肿痛,大面积损伤等。
一、结构型
1.别把贴布拉到极限
2.别一开始就用最大的矫正
3.贴布两端不要有拉伸
4.贴布的拉伸率或组织部位的扩张幅度依据诊断的原理
5.贴扎的过程中不用碰到胶面
6.贴完后回到正常姿势,贴布不起皱纹
二、神经型
1.贴布两端千万不要有拉伸
2.贴布的拉伸率或组织部位的扩张幅度依据诊断的原理
3.在贴的过程中不用碰到胶面
4.贴完后回到正常姿势,贴布必须起皱纹
三、微循环型
1.贴布两端不要有拉伸
2.贴布的拉伸率或组织部位的扩张幅度依据诊断的原理
3.在贴的过程中不用碰到胶面
操作流程评估—需要解决的问题—选好扎贴技巧—熟练手法;
告知目的—解释作用—提示注意事项;
医疗上需配合其它康复技术,如理疗、手法和运动。
操作注意肌肉在伸展位时贴;皮肤干燥干净;皮肤的毛太多时,应该除去再贴.
贴完轻拍几下;湿后用吹风机或者用干毛巾吸水;注意肌贴时效(一般48小时)。
使用技巧如上图,头尾不可拉长,否则贴布容易卷起,撕开一端底纸,尽量不要接触贴布上的胶水。贴稳一端,不要拉长,将贴布扫平五次,将中段的贴布拉长至需要的拉长度,并贴上将整块贴布扫平五次,使之稳固,完成!
在贴各种分叉的贴布时,现将起始段和各分支之间的背纸撕断(见文后的视频)。
需要根据想要的作用变换患者的肢体体位。
应用举例例:腰椎不稳,腰痛先大致确定①②③三个贴布的长度(一般在背纸上有刻度),患者脊柱前屈。
①A→B固定点(或称锚点)在A点,沿脊柱左側(竖脊肌),輕拉貼布往上貼。
②A→B固定点(或称锚点)在A点,沿脊柱右側(竖脊肌),輕拉貼布往上貼。
③固定点在中间,从中间撕断背纸,贴稳固定点,然后向左右拉伸(末端不拉伸)。
面对跑步可能带来的不适,大多数都是按照肌肉或筋膜走形方向去贴:
1、膝痛
这是股四头肌贴法,主要用于稳定髌骨,促进股四头肌发力;
贴的过程要保持膝盖呈弯曲状态,Y字贴布从上向下贴,将髌骨包绕,在膝下重叠。
2、膝外侧痛:
适用于髂胫束摩擦症,常发生在O型腿及扁平足者,过度跑步时容易出现炎症;
自下而上,将应力点的压力分散开。
3、膝内侧痛:
促进大腿内侧肌肉发力;
三条肌贴分别从上而下贴,止于内侧鹅足附近。
4、小腿前侧痛
常见为胫骨骨膜炎;
一条为,从足底外侧开始将足弓提高;
另一条为,由足底小拇指外侧开始,向上贴至膝盖外侧。
5、足底痛
常见为足底筋膜炎;
第一条,从足跟固定开始朝脚趾方向贴;
第二条,提高足弓;
第三条,包绕足跟向上延展。
肌贴的使用还有一些需要了解的:
-张力:使用肌贴的张力一般在0-30%之间,跟据针对的组织,张力拉扯的程度也不同,如肌肉7-10%,筋膜矫正10-20%等,如果不确定贴法,建议由专业人士操作。
-过敏:有些人会对肌贴的使用产生过敏,这样要及时停止使用。
-时间:一般可以保持2-3天,可以入浴,用毛巾擦干表面水分(根据不同肌贴材料确定)。
-避免皮肤拉伤:避免暴力撕拉,防止皮肤拉伤,体毛过重的话建议先清理毛发再使用。
此外,肌内效贴布还被应用到身体各个部位的不同损伤,比如:颈、腰、肩、肘….等,正确使用肌贴进行损伤防护也越来越被大家重视。
OMT框架下的“5T”操作原则(以膝关节MCL损伤贴扎为例)年开普敦国际骨科手法物理治疗师联盟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OrthopaedicManipulativePhysicalTherapists,IFOMPT)全体会议中对于骨科手法治疗做出了明确的定义,“骨科手法治疗(OMT)是基于临床推理,使用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手法治疗及运动疗法对于患者所出现的骨骼肌肉问题进行干预。”
OMT的干预手段中涉及到被动治疗技术(如,关节松动术/手法治疗)、主动干预方法(康复训练)、病人教育以及其他辅助手段和物理因子治疗。
因此通过“损伤检查明确关节、肌肉、神经以及其他相关结构存在的损伤及功能障碍”,并且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全面干预方案才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IFOMPTstandardsdocument,)。
以OMT中的辅助干预手段,贴扎为例,传统的肌能效贴只是对于骨骼肌肉损伤进行局部贴扎。然而我们都知道,许多神经肌肉-骨骼功能障碍(neuromuscular-skeletaldisorder)并不只是由局部问题引起,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所以,使用传统贴扎方法中所涉及到的“对韧带贴扎”、“对肌肉贴扎”或“纠正性贴扎”的方法进行贴扎可能并不恰当,其效果也大打折扣。
但若在“OMT常规操作原则”框架下进行贴扎从功能障碍诊断出发,思考贴扎的目的,并采用合理的贴扎手段,则会使肌能效贴带来更具说服力的效果。
骨科手法物理治疗(OMT)
OMT常规操作中的“5T原则”,即:
THINK
思考
首要任务是进行临床推理
TEST
检查
选取适当检查方法进行完整评估
TREAT
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技术和训练。
TAPE
贴扎
必要时应用,有时贴扎可以起到类似治疗的作用
TRAIN
训练
任何训练旨在积极增强治疗效果或者通过训练有针对性的逐步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在应用贴扎时,首先应根据不同贴扎目的,来选取贴布的形状,贴扎肢体摆放位置,锚点(起始点),贴扎路径,结束位置,拉伸百分比等。
以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贴扎为例,传统的MCL贴扎,通常使用两条I型贴布,一条沿MCL的走向进行贴扎;另一条再次在关节线部分加强。以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
然而我们知道,MCL损伤后,膝关节不稳并不是只丧失了冠状面内的稳定性,且股骨与胫骨在运动中容易发生相对旋转。除此之外,股骨相对内旋,胫骨相对外旋也可能是造成膝关节内侧应力过大的原因之一。所以若想通过贴扎的方式增加MCL损伤后膝关节的稳定性,我们需要调整一下思路。
适用情况: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引起的膝内侧疼痛,且不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以及严格制动的患者
所需材料:
2条I型贴布,宽度5cm,中度拉力,最多可佩戴4天。
患者体位:
无痛仰卧位下,膝关节屈曲约30°,胫骨充分内旋。
贴布1锚点1
膝关节内侧关节线,中间部分
拉力
远端约33%拉力,近端拉力25%
方向1止点1
向下朝向胫骨外侧边界,甚至可以延伸至腓骨的后方;近端向上,距缝匠肌大约20cm。
注:贴布的锚点和止点不施加应力
T1-1
T1-2
T1-3
贴布2锚点2
在膝关节后方施加锚点,锚点于“外上-内下”倾斜放置
拉力2
远端约33%拉力,近端拉力25%
方向2远端止点2
贴布远端,螺旋缠绕胫骨至腓骨后侧缘;贴布近端,螺旋缠绕至大腿的近内侧部分
T2-1
T2-2
T2-3
T2-4
通过这样的贴扎方式,除可以有效的改善MCL损伤后膝关节不稳的情况外,还可以纠正股骨与胫骨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且可在膝关节稳定性训练时结合此贴扎方式,以增加膝关节周围肌肉的本体感觉输入,提高训练效果。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xzlbszzl/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