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肿瘤?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neogrowth),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neoplasm)。根据新生物的细胞特性及对机体的危害性程度,又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而癌症即为恶性肿瘤的总称。
良性肿瘤的瘤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接近于相应组织的正常细胞。肿瘤多呈缓慢、膨胀性生长,压迫周围的正常组织,可以形成包膜,所以分界清楚。肿瘤在局部生长,产生压迫和阻塞等症状,但瘤细胞不会从原发部位脱落、转移到其他部位而形成新的转移瘤。因此,良性肿瘤大多数可被完全切除而不复发,能完全治愈,对人体危害较小。
恶性肿瘤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与相应正常细胞有较大的差异,形态怪异,功能减弱、增强或丧失。肿瘤生长的速度快,常侵入周围的正常组织,分界不清。瘤细胞很容易从瘤体上脱落下来,通过淋巴管、血管或其他腔道运行到他处形成新的转移瘤。恶性肿瘤除了引起压迫和阻塞症状外,还可能合并出血、坏死、发热等。不少恶性肿瘤患者,尤其在疾病晚期可极度消瘦,称为恶病质。由于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难以完全切除,术后容易复发,而且肿瘤常常转移到局部淋巴结或向全身播散,难以彻底治愈,最终往往可导致患者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有时并无绝对界限,有些肿瘤的表现可介于两者之间,称之为交界性肿瘤。例如膀胱的乳头状瘤具有良性细胞形态,但容易复发,甚至转变成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BenignTumors
恶性肿瘤MalignantTumors
细胞失控性增殖,组织界限清晰,不侵袭、不转移
侵袭周围组织,通过血管或淋巴转移
生长缓慢
生长迅速
有包膜,膨胀性生长,摸之有滑动
侵袭性生长,于周围组织粘连,摸之不能移动
边界清楚
边界不清
不转移,预后一般良好
已发生转移,治疗后易复发
有局部压迫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
早期即可能有低热、食欲差体重下降、晚期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发热等症状
通常不会引起患者死亡
如不能及时治疗,常导致死亡
举例:肠恶性肿瘤的转移
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经淋巴道,血管或体腔等途径,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生长,称肿瘤转移。良性肿瘤无转移;恶性肿瘤容易发生转移,其方式有四种:
①直接蔓延到邻近部位;
②淋巴转移: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
③血行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发性肿瘤;
④种植:瘤细胞脱落后种植到另一部位,如内脏的癌播种到腹膜或胸膜上。显然,恶性肿瘤转移将增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二、肿瘤如何发生?
人体以细胞为基本组成单位,细胞遗传学研究证实,当人体某个正常细胞DNA受到损害时,它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和分化的正常调控,主要突变基因有原癌基因、抑癌基因、DNA修复基因的突变,这些基因控制细胞增殖、分裂、分化和凋亡,当积累了3-7个突变时,正常细胞即可变异为癌细胞。
癌变细胞不断复制,逐渐形成克隆性异常增生。肿瘤就是由一个具有遗传损害的转化细胞不断增生繁衍而成。所谓肿瘤,是一种细胞的异常增殖疾病。
三、为什么人体细胞DNA会受到损害?
一般有多种致癌因素,比较公认的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遗传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有电离辐射、X线、微波和电磁波、放射性物质、热辐射、日光和紫外线、机械性刺激、灼热、创伤等。例如人类受电离辐射易患白血病、骨肉瘤、甲状腺癌,较大剂量X线接触或受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可诱发皮肤鳞状细胞癌;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长期生活在放射性物质污染区域,容易得肺癌和白血病,长期食用过热、过硬食物易诱发食管癌等。
化学因素顾名思义就是各种化学物质造成的人体细胞的基因突变,比如,3.4-苯并芘类多环芳香烃、芥子气、联苯胺、茶胺、偶氮化合物、亚硝胺化合物、铬、镍、锌、镉、砷、硫、钼、杆棉、氯乙烯、苯等。还有一些化学物质对人类有潜在的致癌作用,比如农药,家庭用化学清洁剂、消毒剂等。另外,某些医用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等亦有致癌活性。研究发现,不同的化学物质会引发不同的恶性肿瘤。比如长期大剂量接触铬可引发肺癌、镍则引起肺癌和鼻咽癌、砷能引发皮肤癌和肝癌,镉可引发前列腺癌,3.4-苯并芘主要含于煤烟灰和煤焦油中,易引发阴囊癌和皮肤癌,亚硝胺化合物存在于饮用水和食物中易诱发食管痛、胃癌、结肠癌、肺癌、肝癌等。
生物因素生物致癌因素可分为两种,其一是病毒,其二是霉菌。如部分病毒潜伏到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诱发恶性肿瘤,与病毒有关的恶性肿瘤主要有鼻咽癌(EB病毒感染)、宫颈癌(HPV病毒感染)、肝癌(HBV病毒感染)、白血病等。此外部分霉菌也是重要致癌因素,如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谷物、坚果和蔬菜易受多种霉菌污染,比如黄曲霉素、镰刀茵、交链孢菌和杂色曲霉菌,其中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可以诱发肝癌和胃癌,因此这些食物一旦发生霉变,就不能再吃。
另外,遗传因素在肿瘤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说肿瘤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举个例子,夫妻、父子、兄弟、姐妹同患癌症的并不少见,例如12%-25%的结肠癌患者都有结肠癌家族史。许多常见肿瘤(如乳腺癌、肠癌、胃癌等)通常是散发的,但一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此外,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病率通常高于一般人群3-4倍。这表明一些肿瘤有家族聚集现象,或家族成员对这些肿瘤的易感性很高。
四、肿瘤的发病机制
肿瘤的发生、演变是一个涉及环境与遗传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的生物学过程。原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灭活,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使细胞发生转化。
肿瘤形成的基本模式
五、肿瘤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肿瘤的发展过程十分缓慢,从基因变异到形成致死性的侵袭性肿瘤,一般需要10-20年时间,肿瘤的发展过程一般经历五个时期。
首先来看超早期,即从单个细胞的基因变异到癌细胞不断复制增殖,形成越来越多的异常增生细胞。
然后来到早早期,即异常的增生继续发展,大量的细胞失控性的无限制增殖分裂,从而引起肿瘤的膨胀性生长,这些肿瘤生长较慢,通常生长的过程经历十多年的时间,并且这些肿瘤不侵袭周围的正常组织并且影响到周围组织,这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早期肿瘤。
当原肿瘤细胞沿周围组织间隙或淋巴管向周围组织伸展的时候,就像树根长入泥土一样,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从而使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相互交错时,即为肿瘤发展的中晚期,这个时候进行手术往往切除不彻底,术后容易复发,患者几无逆转希望。
传统的筛查手段主要集中于肿瘤的早期阶段,当然,目前细胞增殖标志物检测(如体可问产品)的推出已经打破了传统肿瘤的对于阶段的限制,细胞增殖标志物检测以细胞行为学的独特视角,已经可以在早早期阶段,即原位癌形成之前,对普通人群进行肿瘤的风险筛查和检测。
六、肿瘤发生的时间演变
举例: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结肠癌的恶性转化过程:恶性转化过程是初级遗传事件的全过程,由一组遗传毒性化合物(genotoxiccarcinogen),即致癌物启动(启动子,initiator),对细胞多次打击,致使DNA发生相应的基因突变,基因表型(genotype)改变,导致细胞发生遗传性转化——癌变。在结肠癌发生中,形态学上,其表型(phenotype)包括上皮过度增生、腺瘤形成、原位癌及癌的浸润与转移等各阶段。
恶性演进即肿瘤的浸润转移等扩散过程,也就是次级分子事件,是基因表达产物的作用结果。在这些物质或因子作用下,原位癌进一步生长失控,摆脱正常细胞或周围细胞而浸润、扩散与转移,导致恶性演进。
七、肿瘤死亡率高的原因
总而言之,肿瘤的发生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内外各种致瘤因素如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和分化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这种异常的增生除了表现为肿瘤本身的持续生长形成原位肿瘤以外,在中晚期的恶性肿瘤还表现为对邻近正常组织的侵犯和经血管,淋巴管和体腔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这种转移往往是肿瘤致死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从超早期到早期的整个过程,即在原位肿瘤形成之前,人体往往无明显特异症状,普通的体检和生化指标等无法高效、准确的检测。
传统医学手段多数只作用于浸润和侵袭性肿瘤,这是造成肿瘤患者的死亡率高的关键原因。正因为原位肿瘤没有形成浸润和转移,通常有完整的纤维性被膜,被摸肿瘤触诊时常常可以推动,如果能及时发现,尽早切除或给予其他适当治疗,完全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肿瘤学认为,所谓癌症的早期发现,最理想的阶段也就是在早期阶段发现原位癌,这时治疗效果极佳。例如,最早期的子宫颈癌是原位癌,病人没有自觉症状,肉眼也看不出癌变,通过子宫颈癌普查,采用宫颈细胞涂片的方法可以发现它,如果及时予以治疗,治愈率几乎可达%。
八、从细胞增殖层面看肿瘤防治
对于临床疾病,传统的临床中可能我们只白癜风医院上海哪家好擅长白癜风疾病的诊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sb/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