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读书的记忆
文/刘庆德
在岁月的记忆里,读小学的那些事,虽是点滴式记忆,却总是那么清晰,可以说,在那天真无邪的童年,读书时光是最值得回忆,有笑,有哭,有男同桌的的棉帽子,忽闪着两只帽耳朵,前沿因和我打闹撕扯断了线,帽沿遮住了他双眼,惹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有我越过女同桌划的“三八”线,她不依不饶,被我打的流眼泪,有我放年假手中那老师油印在红纸上的年终考试分数单,及格的分数心里美美的,小脸蛋洋溢着灿烂的微笑,那笑,童年的阳光明媚。
在年秋天的一天早晨,我高高兴兴的跑出家门,在秋日阳光照耀下,蹦蹦跳跳跑出小巷,穿过大街,来到了大队小学校,学校是一处老宅子,从前是有钱人家的四合院,有堂屋、东屋、西屋、南屋,院外有一盘石碾,这年我7岁,学校规定8岁入学,因当时为适应农村教育的需要,大队学校提前招收学生,时年22岁的王玉刚,担任我班的教师,放学回家娘问我老师是谁?我告诉娘,“老师说他姓王,去医院玩,医院里”,那个医院里上班,娘明白了,记得娘说:“是您王玉刚大叔”。
这位王玉刚老师,是我第一位启蒙恩师,从踏入学校门第一天读书,王老师教育了我5年,从一年级读到五年级毕业,在那个年代,受教学制度影响,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全班同学有插班生、降级生,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年龄之间差距10岁者有之。
我在这所院外有盘碾的学校读书,清晰记得村里残废军人王新厚、陈增义,贫协主任汤玉胜、陈学花,贫农王步祥,来校园开展红色教育,教育下一代学生,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听党的话,跟党走,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残废军人在课堂上,露出抗美援朝留下的伤疤和断脚指,教育我和同学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老贫农王步祥脸上淌着眼泪,边哭边控诉在那万恶的旧社会,穷人吃糠咽菜,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我在你们这个上学年龄,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爹娘逃荒要饭去了山西省,把我扔在家里无依无靠,我一个8岁的孩子在家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个煎饼,养活着我,有一个晚上在王家林坟地睡觉,差点喂了狼。每次忆苦思甜课,我和同学们感动的都是小小脸蛋挂满泪珠,有几位女同学难过的在“嘤嘤”哭泣。
那时候,学校有“红小兵”组织,全班54名学生,只有18位同学,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王老师在校院黑板表扬栏,曾写过一篇“天刚蒙蒙亮,红小兵肖玉亮……”的表扬稿,表扬肖玉亮披星戴月,到校上学争第一名的事迹,从此,半夜鸡叫,我便惊醒,悄悄起床溜出家门,来到学校,早有几位同学倦缩在教室屋檐下,冻得瑟瑟发抖,有时候同学争到校第一吵的面红耳赤,状告到老师那里,王老师才发现有同学争第一鸡叫就到校,倦缩在墙角挨大半夜冻,于是,从此规定学生天明才能到校。
在这所学校读书3年间,我珍藏了一大萝筐记忆,最难忘的是碾沟炸“玉米花″的响炮声,还有叫货郎子在院外,“拿头发来换糖换泥哨″的叫唤声,更难忘上课时听着那石碾,“嘎吱吱、嗄吱吱”碾压粮食的转动声,和婶
婶大娘们在碾沟推碾的脚步声。
小学读书,学校居无定所,年三年级,学校搬到大队中心位置一所四合院,在东屋读书,这年,课程有了图画。孔庆荣老师任教,我用12彩蜡笔,在画画本,画镰刀、苹果、地瓜、小鸟,那时候,我憧憬着,长大后当一名画家,画山画水画父亲母亲,画村里的原野,画村前河里的鹅鸭,那个年龄,毕竟是做梦的年龄。
四年级,学校三次搬迁到,大队挨着尹家峪联办中学前盖的6间教室,没有大门和院墙,教室门口是条东西大路,上课我边听课边从教室玻璃窗,瞅着路上的风景,好景没几天调了座位,我对此怨恨着一位同学,是她去办公室,找老师报告了我上课开小差。
在小学校读书,课桌是简朴的长木板,课堂到那,长木板课桌学生抬到那,用石头一支,一溜木板坐着的便是一个班组,学生自带小板橙,五年级这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学校防地震,班组设立了野外课堂,同学抬着黑板来到北顶子大梨树底和柿子行,黑板挂在树杈上,同学们大树底下排列坐好,广阔的田野便响起了朗朗读书声,惊醒了树上鸟巢里的山鸟,扑凌着翅膀鸣叫着飞向了蓝蓝的天空。
是年秋后,尹家峪大队小学,搬迁至后土坑防震棚,空旷的大地,排列着一排防震棚,在这年,孔庆忠老师担任我们班的算术、音乐课,孔老师教唱电影《侦查兵》、《创业》、《烽火少年》等电影插曲,歌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在学校回荡,那年,班里来了位插班生李均香,蒙阴籍,爸爸在公社供销社工作,她教唱我们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声优美,歌词也表达出了,我们童年的向往: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在那朦朦懂懂的童年岁月,记忆似一幕幕电影片,王老师用玻璃瓶装满水,插上中间有空的塑料皮筋,倒呼吸“嘀哒水”来计算上下课时间,后来,王老师有了马啼子表,表针“吧哒吧哒”,响声听来是多么悦耳,王老师的自制数学教材,是染着五颜六色的粉笔,串成一把弓弦,画在教室后面黑板上的火箭、飞机、拖拉机,是鼓励班组争上游坐火箭,中游坐飞机,下游坐的拖拉机,学校敲打的上课、下课钟,是大队副业队淘汰的钢磨头,响起的钟声沉沉闷闷,不是电影《地道战》拉响的钟声那么清脆悦耳……童年脑海,有着永远抹不去的珍藏记忆。
我小学同学王德玲、孙光荣(孙婷)、陈宝菊、付恒菊、郑金兰、王少莲、张希芬,约我,在小学毕业40年后的秋天,年10月4日邀请王玉刚老师(因孔庆忠老师在青岛),聚会水赏田园饭店,同忆童年读书时光。
同学孙光荣(孙婷)动情的说着心里话:“生在尹家峪,最难忘小学五年,都受着王老师教育,五年恩师之情,语言难以表达”,读小学时她是机关领导子女,爸妈在公社农村信用社上班,孙光荣是班级最小的同学。还有于中华同学,爸妈同在信用社上班,她俩受着文化家庭的熏陶,学习成绩总在上游,这天同学见面,我问孙光荣(孙婷),还想着督促我写作业,用铅笔扎她手背的事吗?她笑着说早忘了,光记着好了,读小学时的同学间打打闹闹,哭哭啼啼怎能忘记?毕竟那是七八岁和十几岁的学生,幼稚、纯情,心中没有隐藏,喜、怒、哀、乐、笑、唱、哭、喊随心所欲,那就是我们的童年,虽然衣食艰朴,但童年的快乐尽在校园。
当我,每走过小学校旧址,一处处已焕然一新,早巳寻找不到童年读书的老宅老院,心中总有别样一番心情在心头涌流,挥之不去的缕缕思绪,是童年印象中的老师,那位英姿飒爽的青年教师,还有是我,在那生活艰苦年代,穿着朴素衣衫,背着那个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缝制的花布小书包,走在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还有,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飘出教室,荡漾在村庄的大街小巷……
作者简介:刘庆德,年生,沂水县泉庄镇尹家峪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协会员,沂水县作协会员、理事。泉庄农中毕业后采写新闻稿件,在省、市、县广播电台和《沂水报》《临沂日报》《农村大众》等报刊发稿件近百篇,年,参加《泉庄镇志》编篡,开始研究民俗文化,采写民间故事、游记、村史、散文
壹点号泉庄文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sb/7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