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李克强致信祝贺屠呦呦获诺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多次落选院士
屠呦呦多次落选院士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屠呦呦自述:次失败之后的成功
年,全民抗发疟疾项目启动。“我们调查了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种草药中,得到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
“西晋葛洪的处方给了我灵感。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我一方面继续在文献中寻找答案,一方面进行实验求证。反复实验和研究分析,发现青蒿药材含有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叶片,而非其他部位,而且只有新鲜的叶子才含有青蒿素有效成分。此外,课题组还发现最佳采摘时机是在植物即将开花之前,那时叶片中所含的青蒿素最为丰富。
“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么,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我和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
屠呦呦获诺奖,这个人的推荐功不可没仅仅一夜,中国与世界都记住了“屠呦呦”这个名字,但是今晚之前,屠呦呦没有得到任何国内的重要认可,没有大奖、没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在她并未被业界看好的情况下,曾有一个人力荐过屠呦呦获诺奖,你知道这位慧眼识珠的伯乐究竟是谁吗?
他就是饶毅。
饶毅其人
饶毅简介饶毅,年获旧金山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哲学博士。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年在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7年饶毅决定回国,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年9月卸任。
屠呦呦张亭栋获得的第一个个人大奖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年9月19日,葛兰素史克(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颁发,两位获奖者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和哈尔滨医院教授张亭栋。”
年8月22日,饶毅在其博客首先刊登对屠呦呦和张亭栋从中药中发现化学分子的成就,其后他与合作者在《中国科学》发表文章,叙述屠呦呦和张亭栋的工作,称之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在屠呦呦在科学界没啥名气的时候,饶毅能够对其“力荐”,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赞他“独具慧眼”的原因。
年,饶毅落选院士,8月17日,他发表公开声明,称今后不再选院士。5天后,他发表长文,推荐屠呦呦贡献。当时,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之所以这样做,是“最近自我的第一身份出现一些情况,引起了出乎我意料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xzlbszzl/5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