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法(itavenoursinjinecin,IV)是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
01
一、目的
1.开放静脉通道,注入药物,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注射、肌内注射或需迅速发挥药效时或用于某些诊断性检查。
2.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他注射方法。
02
二、适应症
1.需要开放静脉通路给药。
2.其他需要经静脉系统进行的相关检查和治疗。
03
三、禁忌症
1.血管通路装置置管的部位应该避开肢体关节;触诊时疼痛的区域;受损区域和这些受损区域的远端部位,例如有开放性创伤的区域;四肢上发生感染的区域;受损血管(如:瘀紫、渗出、静脉炎、硬化、条索状或充血的血管);静脉瓣的位置;之前发生渗出或外渗的部位以及计划进行手术的区域。
2.穿刺部位应避开接受该侧乳腺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的、淋巴水肿或动静脉瘘/移植的上肢末端;在对身体该侧进行放射治疗后;或脑血管意外后的患肢。对于有慢性肾脏病患者,避免对旨在将来进行血管通路的上肢末端的外周静脉进行不必要的静脉穿刺。
04
相关知识
1.常用的静脉包括:
①四肢浅静脉:上肢常用肘部浅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腕部及手背静脉;下肢常用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足背静脉;
②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表浅易见,易于固定,方便患儿肢体活动,故患儿静脉注射多采用头皮静脉;
③股静脉: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区,在股神经和股动脉的内侧。
2.静脉注射失败的常见原因
a.针头未刺入血管内(穿刺过浅或静脉滑动)。临床判断:无回血,注入药物局部隆起,主诉疼痛;
b.针头斜面未全部进入血管内,部分药液溢出至皮下。临床判断:可有回血,穿刺部位局部隆起,主诉疼痛;
c.针头刺破对侧血管壁,针头斜面部分在血管内,部分在对侧血管壁外。临床判断:可有回血,因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局部无隆起,主诉疼痛;
d.针头穿刺对侧血管壁。临床判断:无回血,注入药物无隆起,主诉疼痛。
3.特殊病人的静脉穿刺要点
a肥胖病人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厚,静脉位置较深,不明显,但相对固定,注射时,在摸清血管走向后由静脉上方进针,进针角度稍加大;
b.水肿病人可沿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按揉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使静脉充分显露后再行穿刺;
c.脱水病人血管充盈不良,穿剌困难。可作局部热敷、按摩,待血管充盈后再穿刺;
d.老年病人老年人皮下脂肪较少,静脉易滑动且脆性较大,针头难以刺入或易穿破血管对侧。注射时,可用手指分别固定穿刺段静脉上下两端,再沿静脉走向穿刺。
4.注意事项
a.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
b.长期静脉注射者要保护血管,应有计划地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静脉。
c.注射对组织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一定要在确认针头在静脉内后方可推注药液,以免药液外溢导致组织坏死。经外周静脉输液和输血常选用前臂静脉和手背静脉等。如持续腐蚀性药液治疗、肠外营养、使用pH小于5或大于9的液体、渗透压大于mOsm/L的液体治疗,不宜使用外周静脉应改用中心静脉[3]。
d.股静脉注射时如误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紧压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止。
e.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推药速度,若需要长时间、微量、均匀、精确地注射药物,医院可选用微量注射泵,更为安全可靠。
5.注射的原则
a.严格执行查对制度;b.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c.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d.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e.注射药液现配现用;f.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g.注射的排尽空气;h.注射前检查回血;i.掌握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j.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6.微量泵的使用
微量注射泵(简称微量泵)是一种泵力仪器,能根据医嘱要求将少量药液精确、微量、均匀、持续的泵入患者体内,使药物在体内能保持有效血药浓度。由于延长管有一定弹性,容量大,当延长管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按预设速度有效输送药液。因此,在输注微量药物时,需先将药液正确装上微量泵,进行预压后再使用。
参考资料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姜保国,陈红.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谢贞,黄恒吉.《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华护理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sb/7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