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散剂:硇砂、硼砂、柿霜、云南白药等各适量,碾极细末,每服2g,每日4~6次含服,用于食道癌、贲门癌,吐泡沫痰多,梗阻滴水不下者,一般2~3天即收开塞通膈之效,且泡沫痰亦随之减少或消失。(5)外敷方:藤黄、干蟾、六神丸、生乳香、生没药、大蒜瓣、醋元胡、人工麝香等各适量,碾极细末,用布袋装好,系于肿瘤相应部位之体表面(干敷),每天佩戴6~8小时。
食道癌饮食难进,吐涎沫多.古之饮鹅血法,嘱每天或隔天用一只白鹅,把鹅头切掉后,立即将鹅颈含入患者口中吸热血(患者虽然滴水不进,但饮鹅血非常通畅)慢性肠炎名验方仙桔汤[组成] 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克,甘草4克。[功能] 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主治] 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方解] 凡慢性痢疾,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往往既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稽留的存在,呈现虚实夹杂之象。因此,在治疗立法上,既要补脾敛阴,又需消化湿热,方能奏效。仙桔汤即据此而拟订。方中仙鹤草除善止血外,并有治痢、强壮之功,《滇南本草》载“仙鹤草治赤白痢下”,因此,本品不但可治痢下赤白,还能促进肠吸收功能的恢复,对慢性泄泻亦有效。桔梗《别录》载:能“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大明》载:桔梗“养血排脓”;《本草备要》载:桔梗治“下痢腹痛”。因此,本方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取其排脓治痢之效,凡泄痢大便夹杂粘冻者,取桔梗甚效。白术、木香健脾而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善疗泻痢而缓解腹痛;白槿花味甘性平无毒,能清热利湿凉血,常用于肠风泻血、血痢、带下,用治痢疾,有一定效效,其不仅能迅速控制症状,且长于退热;槟榔本为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物,若用小剂量则善于行气消胀,故对痢疾、泄泻而腹胀较甚者,颇有功效。诸药合之,其奏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之功。[加减] 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解15克,秦艽9克;腹痛甚者,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凡久泻证属脾肾阳虚或为肾阳不振者,则非本方适应证,当以附子理中或四神丸治之。[按语] 中医药治疗痢疾,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且疗效肯定,已为世人所公认。 中西医虽同有痢疾之名,但内容略有不同。西医所说的“痢疾”,其诊断是建立在病因学基础上的,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和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痢疾。而中医学所称的痢疾,是一种症状诊断,它包括临床上出现的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候。因此,中医学的“痢疾”不仅包括了西医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还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痢疾病名在《内经》中称为“肠辟”,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肠辟下脓”等。至隋代(公元5-6世纪间)始称“痢疾”,巢元方所撰《诸病源候论》中有专述痢疾的《痢疾诸候》章节,痢下“重者状如脓涕有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膜薄血,状如鱼脂脑……”。在治疗上,历代医家皆强调了“新感而实者,可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当以塞因塞用”的准则。 朱氏之“仙桔汤”用治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慢性结肠炎等病,一般5-7贴即可见效。值得一提的是,“仙桔肠”的拟订与药物组成,突破了知余年来“久病而虚,当以塞因塞用”的治则。因为患者痢下缠绵,时休时作,迭治不愈,既有久病而虚的一面,又有湿热之邪留恋的客观存在,非“塞因塞用”所能顾及,必须在清除湿热的基础上,运用健脾敛阴之法,方能相得益彰,这是朱氏自拟“仙桔汤”治慢性痢疾,古训新知,融一炉冶的成功之处。刘氏经验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全方由生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柴胡5g,丹参20g,芡实15g,仙茅10g,仙灵脾10g,风尾草10g,山楂15g,甘草5g组成。辨证以面浮肢肿,面色萎黄或泛白,少气乏力,纳呆少食,腰膝酸软,或伴足跟痛,形寒肢冷,性欲低下,月经失调。易感冒,舌质淡,或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细无力为标准。刘氏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表现为脾肾两虚者为多,或以气虚为主,或为气阳两亏。其病理关健在于本虚标实。其病理特点以虚(脾肾气阳亏虚)、壅(水湿、瘀血内停)、漏(大量蛋白尿)为主。根据这一病理特点创制了治疗NS的经验方。方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祛湿,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俾脾气健则水湿得运,肾阳足则自能化气行水,水肿自消矣。尿蛋白亦水谷精微所化,中气亏虚固摄无力,精微下趋则见大量蛋白尿,故方用升麻、柴胡、芡实升提固摄以消除蛋白尿。“水停则血瘀”,故方用丹参、当归、山楂活血化瘀,用甘草以调和诸药,全方熔扶正祛邪、固摄精微于一炉,标本同治。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以脾肾双补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NS疗效十分显著”
九香虫为治血管瘤专药
九香虫性温、味咸,入脾、肾、肝经。功能理气止痛。外用治疗血管瘤,实属首创。
其用法是:
捕捉九香虫若干只,盛于纸盒或瓶中备用。用时以镊子2把,一把夹住虫的前半部,另一把夹住虫体的后部,挤出其腹腔内容物,涂在血管瘤上,视血管瘤的大小,涂布均匀为度,每日3~4次。连用数日可愈。无毒副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ff/6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