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淋巴水肿治疗 >> 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 >> 正文 >> 正文

淋巴水肿的治疗

来源:淋巴水肿治疗 时间:2017-7-22

  迄今为止,淋巴水肿的治疗尚没有一种绝对有效的方法。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对淋巴水肿病理生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影像诊断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治疗效果有所提高。

  治疗方法大体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包括微波烘绑、空气压力淋巴循环驱动、弹力袖袜、按摩、药物等。手术治疗配合非手术治疗进行综合疗法,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国际淋巴学会提出淋巴水肿的治疗目标为:周径变细,皮肤皮下组织变软,淋巴水肿不发展或发展减缓,丹毒不复发或频度降低,维持肢体良好的功能。

  一、手术治疗

  (一)病变组织切除

  历史回顾:LisFranc(年)采用皮肤划痕法,通过针孔划伤来引流水肿肢体的淋巴液,这是国外治疗淋巴水肿的首次尝试,但未获得成功。Carnochan(年)结扎髂动脉,Telford及Simonds(年)切除交感神经,均因无效而被废弃。Kondoleon(年)于下肢外侧作3~px宽的长梭形皮肤切口,切除局部浅层病变组织和深筋膜,试图利用皮肤与肌肉的直接接触,使浅层皮肤淋巴网通过深层的肌肉组织建立新的淋巴回流通路。但Bertwistle和Peer证实深筋膜切除后,不久便可以再生,重新形成分隔深浅淋巴的屏障,由于深筋膜的再生,故手术只起到短暂的改善。Charles(年)对于严重的象皮肿、下肢巨大畸形影响行动、疣样增生、淋巴瘘、乳糜漏,经常感染无法控制等病例,采用整个小腿的病变组织切除,获得较好疗效。在我国,张涤生、高学书于年报道应用Charles法于临床的经验。Thompson(年)采用切除病变组织后,将切口一侧边缘的表皮剥离3~px宽度,然后将剥离了表皮后的真皮结构埋人接近血管束、深淋巴管结构的深部组织中,再重叠缝合,目的同样是使真皮淋巴网通过深层的肌肉组织建立新的淋巴回流通路。Harvey对上肢亦实施了Thompson手术方法。Homans手术方法基本上与Thompson相似,对全下肢包括大腿行改良缩减手术,皮片不重叠也不埋藏,亦可以在股、小腿进行分期施术。Servelle(年)分两期进行下肢的病变组织切除。

  Charles手术、Servelle手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术式,治疗对象是严重的象皮肿。治疗效果与切除的范围、深度有关。切除彻底,复发率低,能较好改变患者肢体沉重、活动受限、反复感染等问题。手术后外观形状不甚美观,不平整且皱缩,伴色素沉着,瘢痕严重,有些患者手术远端的趾部水肿加重,少数患者遗留难治性淋巴瘘,或发生严重的疣状增生。

  (二)组织瓣桥接术

  对于淋巴回流有梗阻的部位,一些研究者尝试将皮瓣、肌瓣、大网膜、肠系膜及剥除黏膜的一段小肠壁等结构通过手术转移至梗阻的部位,使之起到淋巴桥接的作用以建立有效的淋巴回流途径。

  历史回顾:Gilles采用皮肤及皮下组织,嵌置于髂股淋巴引流区之间。Goldsmith(年)将带蒂大网膜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下肢,然而Danese等应用此法3个月后未能证实有连接,探查时发现大网膜已被一层厚厚的结缔组织包裹。Nylander等在实验中发现大网膜上淋巴管虽然丰富,但吸收能力有限。Kinmonth及Pugarire(年)曾采用肠系膜及剥除黏膜一段小肠壁,淋巴造影显示通畅,这种手术适用于骨盆局部淋巴梗阻的病例。Medgyesi(年)报道在乳腺癌根治手术合并放疗发生继发性淋巴水肿的病例,沿背阔肌边缘作切口形成岛状皮瓣,将其蒂部通过腋部的皮下隧道引至上臂,从上臂切除相应大小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将瓣植入。追踪3年,患肢上臂情况良好,但缺乏患肢淋巴流经肌皮瓣显示连接通畅的证据。

  (三)显微淋巴外科手术

  1.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年Jacobson吻合小血管成功后,显微外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年起相继由Jacobson、Laiue、Rire-ro、O,brien等进行了淋巴结一静脉吻合、淋巴管一静脉吻合的实验研究。0,brien在年首先开始把淋巴静脉吻合术应用于临床,治疗乳腺癌手术或放疗后的上肢淋巴水肿,获得较好的早期疗效。年Degni采用弯曲有沟的针作导引行淋巴插入静脉的吻合术式,对34个肢体进行追踪随访2个月—6年,成功率达76%。在我国,早在年郑康桥进行腰干淋巴管与精索内(卵巢)静脉吻合术治疗乳糜尿。年,赵伟鹏、沈家立采用显微技术经腹股沟和足背途径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乳糜尿,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年以来朱家恺于中医院,张涤医院,黄恭康于蚌埠医学院等先后开展了淋巴静脉吻合术,应用于治疗肢体、乳房及阴囊等部位淋巴水肿,取得了很好的近期效果。

  对于淋巴管静脉吻合术远期疗效仍存在质疑。年Puckett在10条用改良Olsze-wski术做成淋巴水肿模型、已经引起一年以上淋巴水肿状态的狗,作了21个淋巴管静脉吻合,所用的淋巴管和静脉直径为0.9~1.9mm,术后7天吻合口通畅率达%,肯定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的可行性,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然而在两周后再探查,其堵塞率为79%,21天%堵塞。Jicobson等曾做了一组40条狗的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在手术台上均见到染料通过吻合口,但几个月后,探查发现仅有一个吻合口通畅。

  目前临床尚缺乏检查吻合口通畅情况的有效方法。Gilbert、Obrien等对实验性淋巴管静脉吻合作了较细致的观察,指出:淋巴管造影不能对淋巴管静脉吻合的机能状况提供可靠的资料,采取解剖后直接观察,发现吻合口通畅率在术后一周为74%,2~6周为66%,3~8个月时为50%。我国张涤生年吸取了Danese()花费40年才试制成功一个永久性淋巴水肿实验模型的经验,在国内首次成功制备了狗淋巴水肿实验模型。年韩良愉、张涤生在淋巴水肿动物肢体上测定淋巴管、静脉的压力,并与正常狗作对照,结果表明,在正常狗,足背静脉压力大于淋巴管压,而在淋巴水肿狗,静脉压低于淋巴管压。也有其他学者做过这类实验,得出相似结果,从而认为,术后近期由于淋巴管压大于静脉压,淋巴液不断流经吻合口进入静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当恢复到一定程度,淋巴管与静脉的压力达到或趋于平衡时,淋巴液很难进入静脉,甚至有血液经吻合口反流入淋巴管的可能,这就可能造成血栓,影响远期疗效。然而,黄恭康参照Cunningham等年介绍的方法,设计并成功制作免耳淋巴水肿实验模型,分别做47只兔耳的静息状态、兔耳按摩后淋巴和静脉的压力变化测定,显示两种情况下,淋巴压均比静脉压高。

  需要认真考虑的是淋巴回流动力学及其改变的综合影响因素。年丹麦学者Thommesen等,研究发现颈淋巴在咀嚼时流量及流速明显增加,认为淋巴运输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年波兰学者Olszewski认为,淋巴流的动力主要由于淋巴管自动的内在收缩,其腔内压力可高达50mmHg,在人下肢皮下淋巴干内的端压测定最高可达~mmHg。因此,推动淋巴回流,主要依靠淋巴管壁本身平滑肌的自动、有节奏的收缩。对于淋巴静脉吻合术,淋巴和静脉压力梯度的关系是重要的,但还有其他因素存在,如淋巴管和静脉的结构与瓣膜功能、吻合技术、吻合方式、术后治疗等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从文献报告和我们的临床实践看,淋巴静脉吻合术有创伤小、切口小、操作精细、手术合并症少、符合生理等特点,有较高的近期疗效和一定的远期疗效。继发性淋巴水肿,以近段淋巴管、淋巴结梗阻,远端淋巴管扩张为主要病理改变,病变早期,淋巴管损害程度较轻。因此诊断明确,有手术适应证,为避免淋巴水肿进展,中度以上的淋巴水肿,宜早行手术,争取良好效果。继发性病变由梗阻部向下发展,就医时肢体周径较对侧增粗px以下者不及20%,许多患者只剩少数部位淋巴管尚好,其他多数呈硬索样,不透明,流量少,明显影响疗效。原发性淋巴水肿的手术疗效逊于继发性淋巴水肿,与肢体淋巴管病变形式有很大关系。

  淋巴静脉吻合术宜采用多部位、多径路、深浅淋巴管均作吻合的手术方式,可分期完成。深淋巴管组织结构条件较好,便于吻合,但手术难度增大。提高淋巴静咏吻合术远期手术效果,仍是临床医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淋巴水肿伴有静脉狭窄或静脉闭塞(表现为患肢皮肤青紫、静脉扩张或曲张、皮肤溃疡等),或患肢有急性淋巴管炎,是淋巴静脉吻合术的禁忌证。皮肤广泛象皮样坚硬,高举肢体无变化,皮肤、皮下组织纤维化增生严重,皮肤有疣状增生、角化过度者,一般无良好的淋巴管可供吻合,不适合做淋巴静脉吻合术。远端淋巴管发育不全的病例,也不适合做淋巴静脉吻合术。肿瘤有复发倾向,可作为手术相对禁忌证。

  2.国体淋巴管移植术为了避免淋巴管静脉吻合口由于淋巴系和静脉系之间压力改变所产生的可能阻塞,年,在国际显微外科学会第六次会议上,Assal报告了淋巴管移植的实验研究,与此同时,Baumeister亦报告了应用淋巴管移植的实验研究。他们用狗后肢取出的淋巴管移植至已作成水肿模型的狗的后肢上,采用无张力的端端吻合,用淋巴造影、染料注射、核素试验和组织学检查等方法都证明移植的淋巴管输送淋巴能力良好。年Baumeister开始应用于临床,于年报道他用淋巴管移植治疗55例患者,37例为上肢水肿,18例为下肢水肿,其中5例为原发性淋巴水肿,随访4年,患肢体积明显减少,淋巴闪烁造影显示移植淋巴管长期通畅。我国于国中、朱家恺等于~年施行淋巴管移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5例,4例为原发性,1例为继发性,随访证明3例取得了良效。年张涤生等用此法进行狗的实验研究,供肢均出现水肿至手术后第7周仍未完全消退,其中2只手术后30周仍有水肿。淋巴水肿患者健肢也往往有原发性淋巴管发育不良的潜在可能,所以应用健侧淋巴管移植有诱发供肢淋巴水肿的危险。

  3。静脉代淋巴管移植术张涤生等于年起进行了静脉移植代替淋巴管移植的方法治疗肢体淋巴水肿的动物实验。实验是在狗淋巴水肿动物模型上进行,自体移植1~2根静脉于阻塞部位的远、近端淋巴管之间,术后观察3~4个月,发现存活的12只狗中,有9只所移植的静脉保持通畅,移植静脉与吻合口处静脉管腔内皮细胞生长良好,排列规则,完全覆盖管腔面。中膜仍见有大量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细胞。与静脉不同的是淋巴管无明显的富含平滑肌的中膜,仅有少量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吻合处静脉已与淋巴管壁融为一体,内膜连续完整,肢体水肿消退。实验证明移植的静脉确实能够代替淋巴管的功能,手术后移植物可保持长期通畅。此后应用于临床。该术式优点为:术后供肢无发生水肿的可能,小静脉与淋巴管在胚胎起源上及组织学结构上都是相类似的,移植的静脉可与淋巴管愈合并代替淋巴管。

  二、非手术治疗

  淋巴水肿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有一定适应证,肿胀在手术后并非完全消退,皮肤、皮下纤维组织增生和淋巴回流状况不能彻底改变,故常需采取各种非手术的综合性治疗。

  (一)日常保护

  WHO推荐的慢性丝虫病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的保护和治疗方法如下:

  1.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患部,包括每个深浅皱褶的底部,每天至少一次。

  2.防止皮肤损害,仔细检查患部有无侵人性损害,并在损害处涂敷抗真菌和抗菌药膏。

  3.坚持患肢运动和抬高以助淋巴回流。

  4.穿鞋宽松、透气。

  5.正确使用绷带绑扎。

  6.继发感染者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二)加压疗法

  从患肢远端向近端施加一定压力,促使潴留在组织间隙的淋巴液回流,以减轻患肢水肿,所以,加压疗法是治疗淋巴水肿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种按摩、弹力绷带包扎、弹力袜或袖套,均属加压疗法范畴。弹力绷带包扎持续加压疗法应由肢体远端开始向近端上行,远端稍紧,向上应适当减松,避免近端或关节处过于紧缩而影响静脉和淋巴的回流。由远及近的按摩疗法,简便易行,能促进淋巴回流,早晚各一次,每次至少10分钟。

  (三)间歇性充气加压法

  系20世纪80年代,Zelikovski设计的多腔室袖套式加压装置,包括多个气囊,电动自控,充气时间、充气压力、间歇时间、治疗周期等均可自行调节。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有单模式机型和多种模式机型,治疗血管和淋巴管病变。适合淋巴水肿治疗的模式为多气囊序贯充气模式:肢体远端第一个气囊持续充气加压后(不放气),序贯向近侧气囊充气,待所有气囊充气后,同时放气,间歇,完成一个周期。尔后周而复始。由于一个周期短,患肢能忍受10.7~17.3kPa的压力,患者可根据自身耐受力来调控压力,根据需要反复使用。充气加压法治疗后仍应穿弹力袜或绑弹力绷带,以巩固疗效。如患者是急性感染期或静脉栓塞性水肿则不能应用,列为禁忌。

  (四)烘绑治疗

  年始,张涤生应用祖国医学砖炉烘疗象皮腿的方法,设计制造了远红外线(电热)烘疗机,年又创制微波加热机,40余年来,对各种病因的肢体淋巴水肿治疗了余例,获得颇为显著的效果。烘绑疗法已为多个国家采用或研究。

  (五)淋巴水肿反复发生丹毒的治疗

  淋巴水肿常易反复发生丹毒,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严重病例,患者一年发作超过十余次,甚至每十余天发作一次,患肢长期处于感染状态;严重感染,可发展为血栓性静脉炎甚至蜂窝组织炎。重症的感染,容易得到重视。不严重的感染或不典型的感染如不伴发热、疼痛不明显、血像不高等,常被忽视,治疗不恰当,细菌潜伏于淋巴管内,是淋巴水肿丹毒反复急性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肢体的反复感染,是淋巴水肿进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淋巴水肿反复发生丹毒的抗感染治疗原则是:一旦患肢皮肤出现较大范围的红肿,即应进行抗感染治疗,即刻和多次的细菌培养、有针对性和足量的抗生素,用药时间不少于10~14天,同时针对足癣等其他感染进行彻底的治疗。我们也在淋巴水肿反复丹毒、家中喂养有宠物的病例的血培养中,培养出狗链球菌、鹑鸡球菌等,故建议临床医师询问宠物喂养情况,动员患者放弃宠物饲养。

  二、总结与展望

  淋巴水肿病理改变由三部曲组成:淋巴管系结构缺陷或淋巴回流梗阻,淋巴管扩张和瓣膜功能损害,长期淋巴液组织间淤滞造成肢体不可逆的增厚和象皮肿。

  淋巴管系结构缺陷和淋巴回流梗阻可能通过显微外科技术予以淋巴回流重建;淋巴管扩张和瓣膜功能损害,可通过多部位、多径路的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以降低淋巴回流的压力,也可通过持续加压疗法如弹力绷带弹力袜、循环驱动治疗仪等保守治疗手段予以改善。因此,显微外科手术后结合相应保守方法的综合治疗,是淋巴水肿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避免长期淋巴液组织间淤滞造成肢体不可逆的增厚和象皮肿的关键在于早期治疗。

  病变组织切除针对重症患者;腋静脉闭塞的乳癌术后并放疗所引起的患肢水肿,可采取游离大隐静脉架桥,肌瓣包埋、动静脉造瘘及淋巴静脉分流术;伴臂丛神经损害则采用神经松解术、带蒂大网转移以改善血运;下肢淋巴管静脉混合病变,可采取先改善静脉回流、后改善淋巴回流的方式或分期联合切除术。

  20余年来,显微外科已是淋巴水肿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国际淋巴学会前主席C.Campici教授首先提出显微淋巴外科概念,指出显微淋巴外科将在淋巴水肿的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患者已经受益于该技术的开展,但长期疗效的下降,是显微淋巴外科面临的问题。如何判断淋巴水肿的动力学改变?如何在原发性淋巴水肿中选择适合外科治疗的病例?在具体的病例,如何选择显微外科术式?以及抗凝治疗、抗炎治疗、保守治疗等,淋巴水肿许多领域中仍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待开展深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鍝鍖婚櫌鐧界櫆椋庝笓绉戞瘮杈冨ソ
鐧界櫆椋庡簲璇ュ浣曟不鐤?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ff/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