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长痘的时候,很多人都忍不住用手去挤,
觉得把痘痘里面脏东西挤出来,就会加快“痊愈”...
然而真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挤痘痘可是门学问,
挤得不对不光会留痘印,
很可能,命都“挤”没了!
挤痘痘丧命?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然而,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这个姑娘名叫Katie,今年24岁。
都说女性生来爱美,Katie也不例外,
光滑的脸上突然长出一颗痘痘,女孩子基本都是不能忍!
一周前,Katie发现自己眉毛附近长了颗痘痘,十分影响美观,
于是,她赶紧对着镜子,把痘痘给挤了!
悲剧,就从这开始了...
Katie称,“挤完痘痘大概1个小时左右,我感觉整张脸都肿了!眉毛那块火辣辣的疼,好像有什么东西要喷出来一样...”
当时Katie也没怎么注意,然而,两天后,她挤破痘痘的附近又红又肿,竟然溃烂了!左眼也肿的几乎睁不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红肿现象不但没有好转,还越来越严重!
吓得Katie医院急诊!
经医生诊断,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痘痘,被她挤烂后,脸部细菌感染了伤口,引发了“蜂窝性组织炎”,如果就医不即时,后果不堪设想!轻则左眼失明,重则细菌蔓延至脑部,危机生命!
听完医生的话,Katie后怕不已,好在治疗及时,终于脱离了危险...
估计以后,妹子们都不敢乱挤痘痘了,留下痘印事小,感染了“蜂窝性组织炎”,真是太悲催!
说起这个蜂窝性组织炎,加拿大渥太华女子也感染了这个病,整个嘴唇肿的堪比香肠...看妹子嘴巴前后对比,是不是有点...惨不忍睹?
说起这位渥太华妹子的惨痛经历,其中一部分原因,都是怪自己乱用药。
妹子今年28岁,一天,手指上不小心有了一些小伤口,于是,就自行涂抹了一些Polysporin药膏用来治疗,顺带嘴上的湿疹(唇疱疹)也涂了一些。
然而,伤口和湿疹没治好,她却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嘴唇红肿十分严重,连带着脸颊也十分肿胀,甚至难以进食,手指上,也出现了一些红疹。
她的嘴唇又红又肿又痒,3天后,医院诊治时,被医生诊断为药物过敏导致的“蜂窝性组织炎”!
是的,又是这个病症!
它到底是什么?
蜂窝形组织炎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皮肤伤口的细菌感染,
当细菌感染侵犯到皮肤皮下脂肪层,因为皮下脂肪本身的排列方式有点像蜂窝,所以这类炎症又称为蜂窝组织炎。它可能直接发生在伤口部位,也有可能会出现在伤口的临近皮肤上,经常会发生在脸部和腿部。
症状
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失所有发炎最初的症状,但引发蜂窝性组织炎就不止于此,会开始出现局部灼热感及压痛感现象,局部会出现水肿,红斑的情形,同时也会有发烧、畏寒、全身倦怠、头痛或关节痛等现象。若不及时治疗,细菌进入血液,甚至会引发败血症而死亡。
高发人群
1、伤口部位受感染者。受伤、烧伤或擦伤导致破皮,使细菌得以进入皮肤。
2、皮肤病患者(湿疹、水痘、带状孢疹或皮肤某一处非常干燥等)。由于皮肤外层受损,细菌更容易进入皮肤。
3、免疫系统受损者。如果你患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或艾滋病、糖尿病、肾病或其它影响免疫系统的疾病,皮肤会更容易受感染。
4、淋巴水肿(腿或手臂慢性肿胀)。它会导致皮肤裂开,继而受到感染。
5、肥胖,也会增加患上蜂窝性组织炎的风险。
预防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避免受伤。
根据以上的事例,皮肤上有痘痘一定不要乱挤,一旦形成伤口,就很有可能会引发炎症,甚至是蜂窝性组织炎!在皮肤有伤口的情况下,不要自己胡乱用药,一些小的伤口是可以自己愈合的,对于那些创面较大的伤口,一定要小心处理↓
1、妥善清洁伤口。
如果裂开的伤口没有经过适当包扎,皮肤暴露于细菌感染下,这种情况最容易引发蜂窝性组织炎。想要预防这种情况发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皮肤擦伤、割伤或烧伤时,立刻清洁伤口。
1.用肥皂和水清洗伤口。每天清洗伤口,直到伤口愈合为止。
2.如果伤口很大或很深,你可以用消毒纱布包扎它。每天更换纱布,直到伤口愈合为止。
2、监视伤口状况,留意感染迹象。
每天拆掉绷带时顺便检查伤口,确保它愈合得当。如果伤口开始肿胀、泛红或发痒,你可能需要求医。如果伤口看似流出脓液,这显示它可能受到感染,请立刻预约医生。
3、保持皮肤健康。
蜂窝性组织炎通常影响皮肤病患者,所以护理好皮肤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如果你的皮肤敏感或干燥,或是患有糖尿病、湿疹或其它影响皮肤的疾病,可以按以下方法确保皮肤完好无损,防止患上蜂窝性组织炎。
1.滋润皮肤,避免脱皮,多喝水以补充身体水分。
2.穿袜子和结实的鞋子来保护双脚。
3.小心修剪脚趾甲,以免不小心割伤皮肤。
4.立即治疗足癣,以防恶化成更严重的感染。
5.治疗淋巴水肿,防止皮肤裂开。
6.不要进行会造成腿和脚被割伤或刮伤的活动(例如在灌木丛生的地方徒步行走、园艺等)。
总之,有任何情况及时就医,总好过自己不懂还瞎折腾。
本平台文章除特别申明来源的,均由编辑整理。其他平台转载请在文前标注(来源:多伦多生活e),不小于正文字号。否则,一律视为无效授权!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