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2日,第九届国际慢性盆腔痛大会暨妇科微创及热点问题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教学楼成功召开。
学术讲座
梁志清教授
医院妇产科梁志清教授分享了“基于间隙解剖法的精准解剖性分型广泛子宫切除”。梁教授首先对广泛子宫切除的历史进行回顾,然后介绍了精准解剖性广泛子宫切除理论基础,对于子宫颈周围解剖结构,尤其是阴道旁间隙的分离、直肠旁间隙的分离、膀胱旁间隙的分离、直肠阴道间隙的分离、膀胱阴道间隙的分离进行详细讲解,为实施血管保护、减少术中出血提供解剖基础。最后,梁教授还讲解了子宫颈周围重要盆腔静脉、盆腔神经的走行,明确了腹腔镜下盆腔神经解剖路径及毗邻结构特征,为设计和创建保留植物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提供了依据。
黄向华教授
医院黄向华教授在讲座中首先介绍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特点,从中可知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并不常见,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化疗疗效很好,且中国的诊治研究水平处于领先,但临床上存在过度诊断、不规范治疗等情况。黄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5个特殊病案,总结出以下经验:一旦诊断娠滋养细胞肿瘤,发现血运丰富的侵蚀性病灶,如存在子宫、阴道或远方转移,应避免激惹、尽早化疗,多数都能化险为夷。需警惕极高危患者的高危因素、警惕早期症状、选择多药联合方案,可能会改善预后。及时、规范的联合化疗可获得良好预后,不规则化疗后导致的耐药是病情凶险、快速进展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赵霞教授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医院赵霞教授介绍了“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治疗后内膜细胞的恶性潜能转归”。其中,NCCN指南建议子宫内膜癌的保留生育功能治疗适用于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经MRI或阴道超声证实病灶局限于子宫内膜且无宫外转移、无相关药物及妊娠的禁忌症、保证患者对保育治疗并非标准治疗这个情况的充分知情。治疗方法以持续孕激素治疗为基础,甲地孕酮、甲羟孕酮、曼月乐都可以。推荐每3-6个月行分段诊刮或取子宫内膜活检。如持续治疗6-12个月后内膜癌持续存在则应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治疗6个月后若病变完全缓解则鼓励患者备孕,在完成生育之后或者内膜取样发现疾病进展,应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以及手术分期。尽管子宫内膜癌的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被持续应用于临床,在国际上也有了比较一致的治疗共识。但是关于其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虽然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的缓解率很高,但是治疗后的复发率也比较高,并且目前对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后其恶性潜能转归的判断主要基于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由此便引发一个疑问: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后内膜细胞在形态学上发生改变的同时,其本身的恶性潜能是否也随之改变了呢?明确这一问题,对完成妊娠后患者的子宫去留问题及长期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赵霞教授团队的研究,从分子标记物的水平揭示了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后内膜细胞的恶性潜能并未随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保育治疗后的高复发率,同时为在完成生育愿望后应尽快手术切除子宫这一治疗策略提供了实验依据。
孟元光教授
医院妇产科孟元光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DTX)指导临床肿瘤精准治疗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DTX,patient-derivedtumorxenograft)是以患者手术切除或活检的原代肿瘤组织以组织块的形式移植到严重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建模成功后可将组织进行冻存建立肿瘤活组织库,还可以对不同的治疗药物或方案进行体内药效学检测,筛选出最优的治疗药物或方案,作为临床个体化治疗的参考依据。实体肿瘤PDTX模型药效学检测结果与患者临床治疗结果一致。孟教授团队通过4个模型建立,表明PDX模型样本对药物的反应与病人实际反应的一致性为87%。PDTX模型组织病理学特征与患者原始肿瘤保持一致,通过基因检测能够发现相关敏感基因。PDTX模型有助于临床更深入的研究卵巢癌治疗及相关药物耐药规律,可指导临床患者个体化治疗。接下来,孟教授介绍了SuperPDTX,其具备更大的优势:独创性、时间短、费用低、临床效果一致率。PDTX模型能够较完整地保持患者瘤原有的生物学特征、病理分型、分子标志物表达、基因突变类型。PDTX模型可做为临床患者的替身,用于指导妇科肿瘤精准治疗及科学研究。SuperPDTX保留了PDTX的基本特征,检测时间更短,费用更低,更符合临床治疗需求。PDTX/SuperPDTX用途广泛,可用于肿瘤活组织库建设,新药临床前研究,临床个体化治疗,同步临床研究等方面。
赵丹教授
中医院赵丹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妇科腹腔镜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如穿刺器置入失误、体位并发症、视觉错误、能量器械热传导、血管损伤、神经损伤肠管损伤、膀胱损伤以及输尿管损伤。目前内镜手术的发展,不仅丧失手指触觉,还丧失了立体触觉,由三维视觉转化为二维时觉,变成一个平面,深度觉丧失。图像色彩失真,术野缺失也是一大问题。就好比盲人摸象,为了避免视觉错误,需要熟练掌握局部解剖,善于应用镜头创造良好术野,并且要加强训练。为了防止能量器械热损伤,需要创造安全操作距离,增加组织密度,减少电凝接触时间及强度,酌情选择无能量器械,如血管夹、缝线。为了最大限度的预防血管损伤,需熟悉解剖,精细操作,将标志性大血管先暴露。对于盆腔神经损伤的预防,同样需熟悉解剖,精细操作,不要轻视生殖股神经,闭孔神经要两头暴露,避免坐骨神经上方过度电凝止血,盆腔自主神经丛尽量保留。另外对于肠管、膀胱、输尿管的损伤,通过手术视频说明向大家充分说明受损脏器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周琦教授
重庆医院周琦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精准医疗,提倡以个性医疗为切入点,进行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药物。详细解读了精准医疗与肿瘤治疗关系,如肿瘤早期诊治与筛查,基因突变检测,二代测序对于肿瘤突变基因检测的重要意义。卵巢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尚缺乏精准早期诊断。现有研究表明CA联合HE4诊断卵巢癌的敏感性较高。卵巢癌预防方面的精准医疗主要集中于BRCA突变基因携带者筛查。同时分别介绍了贝伐珠单抗在卵巢癌、复发性难治性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PRAP抑制剂在BRCA基因突变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HER2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效果尚不确切,应用有限。免疫靶向治疗,PD-1,PDL-1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治疗等等。
沈文彬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淋巴外科沈文彬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淋巴循环障碍相关研究”,首先沈文彬教授说明淋巴管的解剖学特点,其显微镜下结构非常细小,难以观察,属于被遗忘的淋巴管结构。淋巴管相关疾病属于罕见病,很少为人提及。而淋巴系统分布全身,涉及各个学科,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将极大提高人类对淋巴管疾病的认知。妇产科术后淋巴水肿发病率较高,因此对于淋巴管疾病的诊断治疗研究刻不容缓。目前基于影像技术发展,如淋巴核素显像,直接淋巴造影,MRI等影像学技术,可以准确诊断淋巴管疾病。淋巴管相关疾病包括淋巴水肿、原发性乳糜回流障碍,其他复合病变等。对于淋巴管疾病的外科治疗技术包括吸脂减容术、淋巴水肿回流重建手术等。指出淋巴水肿预防尚没有有效的方法。提出可着眼于尽量减少手术、放疗范围,降低感染等。尤其强调在淋巴水肿治疗中预防感染、积极抗感染的重要性。
潘钰教授
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潘钰教授介绍了“妇科肿瘤相关下肢淋巴水肿评估和康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常见病因为盆腔和腹部恶性肿瘤,如前列腺癌、子宫颈、子宫内膜,、卵巢癌等。下肢淋巴水肿单侧多见,双侧的不对称。患者多无痛、沉重感,如果患者出现疼痛时需考虑炎症、神经受累、肿瘤压迫。目前可以应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包括淋巴闪烁造影(淋巴核素造影),美兰直接淋巴造影,荧光间接淋巴造影,MRI淋巴显像,淋巴水成像,动态MRI淋巴造影,超声等。而生物电阻抗技术(BIA),为量化水肿的唯一方法,可测量细胞内外液体阻抗值,能反映淋巴水肿早期的变化。同时指出95%淋巴水肿患者需要非手术治疗包括:综合消肿治疗、压力治疗和压力衣、物理治疗:激光、冲击波、贴扎技术、运动疗法、健康教育:皮肤、温度、感染预防、外出等。
陈春玲教授
医院陈春玲院长与大家分享了“妇科肿瘤淋巴水肿的诊治”。淋巴水肿水肿多出现于大腿,表现为凹陷性水肿、肢体周径及体积增粗及增大外观上表皮粗糙质硬,形成象皮肿,制约下肢关节,造成关节活动受限,机能丧失。并发症包括复发性淋巴管炎、蜂窝织炎、新生肿瘤(如淋巴管肉瘤)。淋巴水肿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发展的疾病,早期治疗是控制疾病发展的关键。年龄、手术方式、治疗方式的不同,淋巴水肿的发病率亦不同,肢体淋巴水肿的高发期是在术后的前3年内。综合消肿治疗国际上应用最广,疗效最为肯定,适应症广,医院和家庭发展。下肢淋巴水肿的预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过度疲劳。积极治疗足癣,减少感染并发症。勤修剪指甲,避免甲沟炎。避免长久坐姿,建议长坐时,间断站立行走。作飞机或火车长途旅行时建议穿弹力袜或打淋巴水肿专用绷带。一旦发生丹毒等皮肤感染立即就医,尽早使用抗生素控制。
常琨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淋巴外科常琨医生介绍了“分期手术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的相关知识”。首先指出下肢淋巴水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几年对其重视程度逐渐增高。与大家分享了几例严重淋巴水肿患者通过手术治疗,水肿明显缓解甚至治愈的病例。向大家介绍淋巴水肿分期手术只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减容手术,包括病变组织切除和抽吸减容手术。另一类为改善回流手术,主要为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单纯减容手术没能建立有效的淋巴回流,随着时间进展,淋巴管可再次缓慢淤积,导致水肿复发。淋巴静脉吻合术新建回流不能完全满足淋巴液回流,逐渐会出现淋巴液淤积。以手术为主的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更佳。并且分期手术后需结合弹力袜、弹力绷带等捆绑保护性治疗保证淋巴液回流。
段华教授
首都医科医院段华主任介绍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机制和治疗策略再思考”。首先介绍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特点,其可形成广泛而严重粘连,复发率高
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不孕不育患者中合并CPP者80%中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大约半数的不孕症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详细解读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特点及病理类型及引起不孕症的病因病理。指出内异症不孕的治疗,首先需要排除其他不孕因素,评估内异症情况,首选腹腔镜探查手术,最终根据以上评估决定治疗方式,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性手术+期待妊娠、保守性手术+辅助生殖,辅助生殖,药物治疗等。
徐冰教授
北医三院妇产科徐冰教授带领大家重新认识卵巢巧克力囊肿,首先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影响育龄期女性的高发疾病。30-40%的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合并不孕,周期性出血导致卵巢巧克力囊肿形成,导致盆腔粘连较重。术中剥离后创面易出血,导致术野不清等问题为卵巢巧克力囊肿手术的难点。因此术前需充分评估,让患者充分知情,卵巢巧克力囊肿可影响卵巢储备,反复多次手术和双侧卵巢手术对卵巢功能影响最大。因此对于疑难、复杂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建立临床管理网络,建议多学科团队参与。从术前准备、病情告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方法等充分讨论,手术要旨是去除病灶,尽量保护卵巢。术后要预防复发,对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建议长期药物治疗预防复发。
关菁教授
医院妇产科关菁教授介绍了“保留与恢复生育功能的内异症手术”,介绍了III-IV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点,如易形成致密粘连,囊肿剥离面出血多,有各式各样的输卵管受累等。总结出生殖外科的手术原则为尽快尽早手术,尽量保护输卵管功能,防止术后粘连,卵巢止血禁用电凝,缝合修复。同时就各种手术方式对于卵巢功能损害进行说明,要求术前充分评估,提供治疗方案及计划,进行卵巢功能评估,术中再次评估,术后严密随访,及时改变治疗计划,其中充分沟通为重中之重。
马彩虹教授
医院马彩虹教授就生殖医学医师的角度讲述了“子宫腺肌病与不育的诊治策略”。马教授首先阐述了子宫腺肌病以及子宫腺肌病与不孕的关系等内容,并谈到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可能的机制:通过影响JZ改变子宫收缩活动;改变子宫内膜的结构和功能;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分子表达异常;影响子宫内膜退膜化以及宫内自由基水平异常。针对这样的机制,讲述了子宫腺肌病与不育的诊治策略。
刘岩医师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刘岩医师讲述了“内异症相关性肿瘤的分子特征”。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肿瘤包括子宫内膜样肿瘤、透明细胞肿瘤和浆-粘液肿瘤,有异位内膜向卵巢癌移行的组织学证据——内异症起源卵巢癌。
张龑教授
医院妇产科张龑教授讲述了“子宫腺肌病围产期管理”。张龑教授首先讲解了子宫腺肌病的概述。紧接着通过分享多个病例和相关文献,从子宫腺肌病与不孕、子宫腺肌病与产后出血以及子宫腺肌病术后妊娠并发症三大方面阐述了子宫腺肌病的围产期管理注意事项。最后,张龑教授总结子宫腺肌病的围产期管理相关问题包含:早孕期孕激素的应用时机和用量;妊娠各个阶段监测问题(超声、MRI);终止妊娠方式选择;产程异常与子宫破裂风险的处理;产后的注意事项(产后出血)以及分娩后随访等。
姚书忠教授
医院妇产科姚书忠教授讲述了“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脏器累及手术技巧”。DIE的主要发病部位包括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骶骨韧带子宫内膜异位症、阴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等。DIE多位于后盆腔,手术困难、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姚教授在讲座中,为大家分享了多个手术视频,讲解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手术要点。DIE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情况,在手术中应尽量切除DIE病灶以达到完全缓解疼痛症状的目的。
郭孙伟教授
复医院郭孙伟教授讲述了“如何提高影像诊断腺肌症的准确性”。郭教授开篇介绍了现有诊断子宫腺肌症的影像学方法,包括经阴道妇科超声及MRI,指出了不同影像学方法的优缺点。并且指出子宫腺肌症的影像学诊断需要进一步标准化以及训练。而了解子宫腺肌症发病机制或病理生理可以有效提高子宫腺肌症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接下来详细从分子通路、病理组织学方面详细介绍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用弹性超声可诊断子宫腺肌症,为临床诊断子宫腺肌症提出新的思路。
凌斌教授
医院妇产科凌斌教授与大家分享了“DIE子宫切除之策略与技巧”,指出需经过精密的术前设计,全面的手术预案,并且术中根据情况,随时调整手术策略,充分分离周围组织,充分暴露,以避免周围脏器,如肠管、输尿管损伤,凌斌教授通过手术视频向大家详细讲解了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技巧。
冷金花教授
医院妇产科冷金花教授带来了“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新观念”,冷金花教授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的疼痛和不孕可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建议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制定治疗策略,内异症的治疗需更加个体化,严格把握手术治疗的指征,年轻女性重视生育力的保护和生育结局的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后女性需警惕恶变。
郭红燕教授
医院妇产科郭红燕教授讲述了“肠道DIE的诊断策略”。70%的肠道DIE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如排便痛、肛门坠痛、性交痛以及慢性盆腔痛。目前对肠道DIE处理存在争议,而找到手术合适时机尤其重要。强调术前需明确诊断,明确诊断的目的为明确病灶位置范围,制定详尽的手术计划(多学科协作),充分的术前准备知情同意。郭红燕教授详细讲解了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超声及核磁表现,对于不同浸润深度的肠道DIE,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周应芳教授
医院的周应芳教授带来了“DIE的手术前评估与处理要点”。周教授总结了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要点,分享了2例鉴别诊断的特殊病例,包括直肠阴道隔肿物为首发体征的阑尾癌、乳腺癌盆腹腔及输尿管转移导致肾积水。通过手术视频形式讲解了后穹隆和宫颈后方内异症病灶切除术、腹腔镜DIE手术的技巧。最后强调了内异症合并不孕应积极助孕。
主持风采
现场花絮
声明:本文为会务组供稿,授权妇产科在线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妇产科在线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2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