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05-18
作者血防编辑部
作者:曹淳力,郭家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摘
要
我国曾是全球寄生虫病流行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60余年的积极防治,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受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生态变化、国际交流加强等因素的影响,寄生虫病防控面临新的挑战,输入性疟疾、血吸虫病、利什曼病、丝虫病和锥虫病等寄生虫病时有发生并日渐增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展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更将会加大这类疾病的输入,并引起流行与传播的风险。本文在回顾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经验与成效的基础上,梳理“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分析当前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我国寄生虫病防控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我国及时预防此类寄生虫病的发生和发展、制定有效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寄生虫病是在全球范围内感染病例最多、流行最为广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一些欠发达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贫困而更易导致这些寄生虫病被忽视,因病又加重了经济负担和疾病负担,使得这些国家陷入恶性循环,危害更为严重。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重点防治的10种热带病中有7种是寄生虫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淋巴丝虫病、盘尾丝虫病、利什曼病、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等。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有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多种地理地貌,长江、黄河、洞庭湖和鄱阳湖等众多河湖水系,动植物等生态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因而寄生虫病的流行也表现出复杂性和严重性。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内脏利什曼病和钩虫病曾被列为对我国人民健康危害极大的“五大寄生虫病”[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经过6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系统的防治策略与措施,一些重要寄生虫病已经达到或正在走向消除。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改变,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国际交流的增多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动植物种类等生态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寄生虫病流行态势发生了改变,而一些已经控制或原来没有的寄生虫病,则有可能再度流行或引起传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和推进,国际间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因经济或旅游等活动引起的人员流动也将更加频繁(图1)。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公民因旅游或工作等境外旅行受到寄生虫感染的风险将会大幅度增加,而一些已受寄生虫感染的境外公民、携带寄生虫或媒介的物品等进入我国境内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寄生虫病输入我国并引起流行与扩散的风险。因此,面对这些新的风险因素和防控形势,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更加敏感而高效的疾病监测网络,以应对新形势下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