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原文:《BrainandSpineImagingPatterns》
翻译:张隐笛
不均匀密度/信号、强化不均的肿块室管膜瘤室管膜瘤约占所有胶质瘤的2%-6%。约60%的颅内室管膜瘤发生于幕下脑室,发生于儿童的室管膜瘤为成人的4-6倍。MRI示不均质肿块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区代表坏死及囊变区,其内伴随密集点状钙化。病灶内也可见到出血,增强表现不一,可均匀,也可不均匀。
横断位T1WI+C示第四脑室不均匀强化肿块,其内见多发小囊变区,矢状位示病灶见分叶,T2WI呈高信号;矢状位T1WI+C示第四脑室不均质肿块灶沿四脑室孔延伸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约70%的后颅窝多形性胶质细胞瘤发生于成人,30%发生于儿童。约80%发生于小脑侧面,约20%发生于邻近中线区域。
横断位T1WI示左侧脑桥臂见一混杂等-低信号病灶,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T1WI+C示不均匀强化
出血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PNET代表了多种肿瘤,包括髓母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PNET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约占儿童颅脑肿瘤的30%。它们起源于胚胎残留的原始的(未分化的)中枢神经细胞。肿瘤为恶性,因此易通过脑脊液播散。约30%的髓母细胞瘤在诊断初期可发现蛛网膜下腔的种植转移。
横断位T1WI示小脑蚓部等-高信号混杂肿块,注意梗塞性脑积水的出现
横断位T2WI示一混杂信号肿块,中心为低信号,外周为高信号
横断位及矢状位T1WI+C示小脑蚓部肿块轻度强化
以下内容来源网络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分级为III级,约占颅内肿瘤的4%-6%,多见于中青年,临床表现包括高颅压症状和肿瘤所在部位的神经定位体征,病理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表现大量细胞增生及多形性,常见有丝分裂和内皮增生,坏死及出血少见,常伴斑片状或点状钙化,本病预后差,中位生存期约21个月。
CT表现颇多变异,可类似于星形细胞瘤,也可具有某些胶质母细胞瘤的特征,平扫多表现为不规则低、等混杂密度,钙化少见,边界不清,占位效应明显,与星形细胞瘤相比瘤周水肿程度较重。增强后多呈程度不等的强化,少数不强化。
T1WI可见等、低混杂信号,T2WI和FLAIR像为不均匀的高信号,钙化、出血、囊变罕见,增强扫描可有局灶性、结节性、环形或斑片状强化,邻近病变的脑膜可因浸润而肥厚。
转移瘤颅内转移瘤(intracranialmetastatic tumors)国内报道占颅内肿瘤的3.5%~10%,肿瘤来源由多到少依次为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和甲状腺癌等。以40~60岁为多见,约占80%,男女之比为1.1:1。肿瘤细胞可经多个途径转移到颅内:①经血流:为最常见的途径,如肺癌、乳腺癌、皮肤癌等。②直接侵入:邻近部位的肿瘤如鼻咽癌、头皮和颅骨的恶性肿瘤可直接侵入颅内。③经蛛网膜下隙:如胶质瘤或室管膜瘤。④经淋巴系统。
颅内转移瘤常为多发(70%~80%),多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处,也可见于脑膜和颅骨;肿瘤多位于幕上(80%)大脑中动脉供应区,幕下占20%。以额叶最多见,顶叶次之。有部分颅内转移瘤患者找不到原发灶(10%~15%),即使脑转移瘤术后仍不能确定肿瘤来源。
1.CT表现:
①常位于大脑半球的皮质下区,呈类圆形60%-70%为多发病灶。
②平扫呈等密度、低密度或高密度,若为较大的低密度病灶,常可见等密度的外壁。
③增强扫描时病灶呈中等至明显强化,多发结节强化较均一,较大的病灶可呈环状强化,环壁较厚且不均匀。
④瘤周围水肿严重,特别是顶叶,瘤体很小而水肿范围却很大。典型水肿呈指状分布。
⑤占位效应明显。
2.MR表现:
①病变多见于皮髓质交界处,亦可局限于脑白质内,常为多发。
②病变形态多样,可为结节状或囊实相间的肿块;T1加权为低或略低信号,T2加权为较高信号影。
③瘤周水肿明显;但4mm以下的小结节周围常无水肿。
④增强后,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强化。边缘与周围界限清晰。
版权声明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