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虽然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但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我国也出现了从高危人群向正常人群扩散的新的流行趋势,使防控形势变得更为严峻。艾滋病疫苗的开发和应用仍将是控制乃至消除艾滋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医疗巨头强生公司于7月24日首次宣布了全球HIV疫苗的人体临床试验结果,引起业界热议。此次多中心、双盲、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多个国家近位健康志愿者。试验结论显示,志愿者对HIV疫苗耐受性良好,多数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对抗HIV的抗体。这一艾滋病疫苗人体试验大获成功,的确是艾滋病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但是否最终真能获批上市,还需持谨慎态度。在~年确认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以后,当时有人乐观地预测有效的预防性疫苗将很快被研制出来,2年内即可对这种疫苗进行临床评价。然而,经历了数十年、数百次的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候选疫苗都不能有效地预防HIV感染。为何艾滋病疫苗研究会遇到如此大的困难?首先,艾滋病病毒高度变异,疫苗所诱导的免疫反应很难中和各种变异株。据估计,每一次复制周期,HIV基因组会有10个碱基对发生变化,而机体内每天可以产生个新的病毒颗粒,而且病毒感染个体后又会发生相互重组、宿主选择性免疫压力下所产生的基因突变等,都是造成HIV-1/2基因高度变异的主要原因。如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虽然病毒感染后能够诱导机体的免疫反应,甚至与后续感染的病毒存在一定的交叉免疫反应,但仍不能保护机体免受再次感染。因此要研制诱导可以保护同一亚型中的各种病毒株,甚至于各种亚型感染的广谱疫苗面临着很多压力。其次,HIV感染的特点不同。病毒诱导的免疫反应与保护作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这种免疫反应可持续很长时间,这是疫苗研制成功的基础。目前已有多种病毒疫苗可用于预防相同病毒的感染,这些病毒均存在急性感染或隐形感染,随着感染免疫反应尤其是体液免疫反应的产生,其病毒将逐步消失,而且所诱导的免疫反应可有效地预防该病毒的再次感染。但HIV感染后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清除初期感染的病毒,很快进入淋巴系统,形成潜伏的病毒库,这种病毒库可以在患者体内持续终生。因此,HIV感染属于慢性感染。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感染HIV以后病毒自然消失的现象。感染HIV以后虽然可产生较强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但其所诱导的免疫反应与保护感染的关系仍然不清楚。目前既不能控制其感染,也不能预防疾病的进展,这为艾滋病疫苗的研究提出了重大的挑战。第三,HIV天然的膜蛋白结构复杂而免疫原性弱,很难诱导出强的、广谱的中和抗体。HIV-1膜蛋白Env是诱导中和抗体的靶抗原,但其结构复杂,天然抗原的免疫原性很差,很难诱导高滴度、广谱的中和抗体,因此需要对天然Env进行优化和改造。第四,艾滋病疫苗的保护相关性的标志物仍然不清楚。通过对临床试验保护效果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寻找检测指标与保护效果的相关性,为疫苗的设计提供明确的信息,促进疫苗的研发进程。但艾滋病疫苗的保护性标志物仍然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有一定希望的指标。只有确定了明确的免疫指标以后,才能够真正指导艾滋病疫苗的设计。第五,无有效的动物模型。在传统疫苗研究过程中,往往需要典型的动物模型对疫苗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疫苗在动物模型保护性试验的检测和分析,可确定疫苗的有效性以及保护程度。大部分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对HIV均不敏感,因此,用其他同类病毒的致病过程来模拟HIV-AIDS的病理发展过程是目前一个主要的选择。虽然目前有多种模型,例如,猫免疫缺陷病毒(FIV)可以作为一个模型,该病毒感染家养的猫以后可以发展为AIDS样的临床症状,但这些模型与HIV在人体中的感染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别,对HIV疫苗的临床前有效性评价并不能完全反映在人体中的保护效果,这明显限制了艾滋病疫苗的研制进程。一个新疫苗从开始研发、注册到最后的上市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也需要大量的投入。例如,甲型肝炎病毒是年发现的,该病毒是单一血清型别,可以细胞培养,具有很好的动物模型,可以对疫苗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价,而且所采用的生产工艺与当时已经上市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相似。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甲肝疫苗的研究还花费了18年的时间。HIV病毒与甲型肝炎病毒相比要复杂得多,因此该疫苗的研究势必面临更多挑战。-7-03--5《艾滋病疫苗研究与评价》折扣到手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yyzl/5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