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淋巴水肿治疗 >> 淋巴水肿医院治疗 >> 正文 >> 正文

头颈部肿瘤休眠机制的研究进展

来源:淋巴水肿治疗 时间:2018-7-8

作者:高晓磊,梁新华,汤亚玲,医院

肿瘤患者术后数年或数十年的复发是导致肿瘤相关性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在头颈部肿瘤患者当中,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解决以上带来的治疗难题是目前肿瘤专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最近,临床上观察到肿瘤患者术后复发或发生远处转移之前可以长期维持无症状状态,该类现象被认为是一种肿瘤的休眠。

年Willis首次提出肿瘤休眠的概念,随后Hadfield对其进行了补充,认为肿瘤休眠是一种短暂的有丝分裂及生长的停滞。前者事实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休眠,也称为细胞性休眠,即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停滞于G0/G1/S期。而后者通常被认为是肿瘤细胞团块的休眠,肿瘤组织块中的细胞群体达到一个分裂与增殖的平衡状态而导致肿瘤组织的生长停滞。并且有文献报道肿瘤细胞团的休眠是通过血管生成休眠或(和)免疫性休眠机制所调控的。

众所周知,残留的肿瘤细胞在致癌过程中会不断地遭遇复杂的微环境,如缺氧、营养匮乏及化疗药物的刺激。而肿瘤细胞通过与周围微环境的相互对话,分泌及调控自身及宿主细胞的生长代谢等生命活动,通过进入休眠期或生长停滞期,降低生存条件以长期生存下去,并且可以逃逸宿主的免疫监视及逃避化疗药物的杀伤作用,而在适当时机通过某些机制再次进入增殖期,并最终形成微转移灶。

近20年来,作为微小残留病的主要来源,播散肿瘤细胞(disseminatedtumorcell,DTC)的表型、特征、其周围微环境以及调控生存与休眠相关的信号通路等在大量文献中有所报道。DTC通常播散至肿瘤患者的骨髓当中,并且研究证实这些细胞大部分处于一种可复性的沉默状态。同时也有部分肿瘤细胞转移至外周血中,也称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CTC)。这类细胞可在周围微环境作用下获得干细胞样特征,而获得干性的一类CTC定义为肿瘤干细胞(cancerstemcell,CSC)。

休眠的DTC很有可能与肿瘤休眠存在密切关系,并且有文献认为这类细胞可能是最终微转移灶的主要来源。然而DTC是如何在骨髓中生存及再激活形成微转移灶尚不明确,最近研究逐渐揭示DTC在肿瘤休眠中的可能机制。本文主要讨论了肿瘤细胞与微环境在转移进展中互动性地调控休眠的DTC的可能机制。解释无症状患者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同时,肿瘤休眠机制还可能为阐述头颈部肿瘤患者高淋巴结转移率、低骨髓转移率的现象提供一定思路。更为重要的是,探索可能调控肿瘤休眠的分子机制,为将来新辅助治疗,甚至是精准医学带来了新的希望。

1.肿瘤休眠的临床证据

关于肿瘤切除后的癌症患者再次复发的报道最早可追溯于古罗马时期(公元前25年—公元50年),Celsus医生当时注意到多种癌症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即使术区愈合良好,但仍出现了复发甚至死亡的情况。当时肿瘤休眠的概念尚未形成,未受到广泛







































白癜风可治愈吗
白癜风的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yyzl/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