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提到发烧,不少家长就会表现出「发烧恐惧症」。有研究表明,对发烧的「恐惧」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24%)、癫痫发作(19%)、死亡(5%)[1]。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发挥防御作用的表现之一,发烧并不一定是有害的,那烧到什么程度需要药物退热呢?
临床上,有医生将38.5℃视作药物退热的分界点,这个说法靠谱吗?
今天,笔者就来和你谈一谈「体温」与「药物退热」的那些事儿。一、再议发热
发热≠体温过高
1.发热的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直肠温度≥38.0℃,腋下温度≥37.5℃定义为发热[2]。2.发热如何分级?
以腋下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4个等级:低热:37.5~38.0℃,中等度热:38.1~38.9℃,高热:39.0~40.9℃,超高热:41.0℃以上[2]。图源:站酷海洛同时,年版意大利《SIP指南:儿童发热管理》指出:建议儿童年龄<4周,使用数字体温计测量腋温;年龄≥4周,使用数字体温计或红外线温度计测量腋温[3]。3.发热≠体温过高
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并非一种疾病,中等程度的发热有助于机体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升高及T-淋巴细胞的增殖等来对抗感染。目前并无证据显示发热(非体温过高)会引发诸如大脑损伤等不良后果。机体在不脱水、且有一个开放环境散热的前提下,会将体温调控在相对安全的范围[1]。然而,体温过高则是机体稳态紊乱的表现,此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呈现皮肤干燥发烫、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谵妄,抽搐和昏迷)等特征。体温过高应及时处理,当体温高于40℃的时候,与发热相关的不良结局风险将上升[4]。二、退热治疗
把握退热时机与方法
退热处理属于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在使用药物退热时需多方考虑[1]。1.药物退热讲时机
(1)看体温变化年版美国AAP《儿童发热及退热药使用》指南指出:高于38.3℃可使用退热药物以提升孩子的整体舒适度[4]。年版《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2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5]。发热已被证明与ICU患者死亡独立相关。体温持续过高(>40℃)可能会加重脑水肿和诱发多器官衰竭。普遍认为体温>40℃需要使用药物降温和/或物理降温。常用退热药为非甾体抗炎药。然而,对于体温在38.3℃~40℃之间的重症患者没有一致的管理意见[6]。(2)看发热者的精神状态、行为变化等以发热儿童为例,退热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孩子的整体舒适度,当出现活动、睡眠以及行为改变时,可使用药物退热[4]。儿科医生重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mzl/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