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消化内镜室经结肠镜完整治愈性切除直肠巨大不规则腺瘤。
患者女,84岁,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3×8厘米不规则腺瘤。患者体质差,不能麻醉,外科手术无法完成,经消化内科会诊后,清醒状态下在内镜治疗室应用结肠镜完整剥离病变,完整送检,病理为直肠腺瘤,患者观察两日后出院。如此巨大肿瘤已超出内镜常规切除范围,外科无法切除肿瘤,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家属理解内镜下切除风险,积极治疗,进行内镜下切除,解除了患者痛苦,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内镜诊疗水平再次提升。
科普-四问肠道息肉
什么是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就是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为什么肠道会长息肉?
肠道息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肠道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另外腺瘤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如果发现了肠道息肉,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在临床工作中,消化科医生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1、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
2、直径>3厘米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
3、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4、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总结:肠道息肉不是大病,但也是不可忽略的。对于肠镜报告中的息肉,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无须过分惊慌。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咨询你的医生,询问需不需要活检,需不需要治疗,听从医生的建议。当然对于反反复复的息肉生长,一定要注意遗传疾病的可能性,也要注意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对发现有肠道息肉但暂时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须注意日常饮食,并定期做肠镜检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mzl/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