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尤其是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过去被普遍认为是不可治愈,甚至是无法治疗的。但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从淋巴水肿综合保守治疗,到以核素淋巴显像、MRI为代表的诊断技术,到以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吸脂术、淋巴结移植术为代表的外科手术的开展,淋巴水肿的诊断与治疗已有较大进步。本文我们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机制、分度及治疗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力求为广大乳腺癌患者提供帮助。
1
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机制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时间及水肿程度因人而异,发病原因上肢淋巴液回流不畅有较大关系。当手术切断或结扎一些淋巴管后,滞留的淋巴液主要靠代偿机制回流,主要包括原已存在的其他淋巴管和交通支,新生淋巴管和新生交通支,正常时关闭的淋巴管-静脉短路的开放。这些代偿机制一般可以承受生理状态下的淋巴引流,但是,如果滞留的淋巴液超过代偿负荷时,即发生临床上的淋巴水肿。淋巴水肿一旦发生,其发展是一个恶性循环过程。开始时,淋巴水肿升高间质中蛋白浓度,增高组织胶体渗透压,减少血管内外胶体渗透压梯度,增加了进入组织间隙的液体量,加重水肿。与此同时,间质中的纤维母细胞因受到淋巴液的刺激,发生增殖并释放胶原蛋白,但巨噬细胞功能受抑制无法降解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在增加组织胶体渗透压的同时,也形成胶原纤维,促使皮下组织纤维化,筋膜增厚,皮肤硬度增加。随着皮下组织纤维化不断增加,淋巴管的损伤也不断加重,进一步限制了淋巴引流。严重的淋巴水肿使淋巴回流受阻,巨噬细胞功能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水肿的上肢皮肤一旦破损极易发生感染,而反复感染再度刺激间质增生,进一步加重淋巴管硬化梗阻。综上所述,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一个由淋巴液积聚、组织增生继而发生纤维化的慢性过程。
2
淋巴水肿分度根据水肿的范围和程度分为三度:Ⅰ度(轻度):上臂体积增加10%,一般不明显,肉眼不易发现,多发生在上臂近端内、后侧。Ⅱ度(中度):上臂体积增加为10%~80%,肿胀明显,但一般不影响上肢活动。Ⅲ度(重度):上臂体积增加80%,肿胀显著,累及范围广,可影响整个上肢,并有严重的上肢活动障碍。3
淋巴水肿的治疗
目前,全世界应用最为广泛,也最被认可的淋巴水肿治疗方法是”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CDT(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mzl/5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