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李小江介绍,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随着手术技术和放疗技术的改进,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越来越低,约15%左右。中重度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不超过5%。淋巴水肿的程度与个体因素有关,部分患者上肢淋巴管交通支欠发达容易发生淋巴水肿。高龄和肥胖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淋巴水肿。
国际淋巴学会将其分为三期:
Ⅰ期:上肢呈凹陷性水肿,肢体抬高则水肿消失。
Ⅱ期:水肿为非可凹性,上肢组织中度纤维化,肢体抬高水肿不消失。
Ⅲ期:象皮肿,上肢呈软骨样硬度,皮肤外生性乳头状瘤。
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除与手术方式直接相关外,术后的多种因素亦可导致或加重水肿的发生。临床上我们观察到,直接导致或诱发上肢淋巴水肿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不尽相同,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放疗:文献报道: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加用放疗,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可以从9%上升到26%。这可能与大量的放射线导致放射野内的血管、淋巴管闭塞、损伤有关,且放疗还能导致局部肌肉纤维化,压迫静脉和淋巴管,影响上肢淋巴回流,从而加重或引起上肢淋巴水肿。
感染:若术后伤口愈合不好或护理不当造成感染,会进一步损伤淋巴管,同时会阻碍淋巴管的重建和侧枝循环的建立,从而加重或引起上肢淋巴水肿。
外伤:若术后患侧上肢受外伤,可引起局部组织释放组织胺、炎性因子等化学物质,影响血管通透性等,进一步影响微循环,从而加重或引起上肢淋巴水肿。另外外伤还有可能导致感染。
化学制剂刺激:术后患侧上肢皮肤直接接触各种化学制剂,则极有可能损伤皮肤或渗透入肌肤内,引起机体组织释放相应的化学物质甚至损伤血管、淋巴管,从而加重或引起上肢淋巴水肿。
劳累、负重:术后患侧上肢大量运动或负重后,会使通过上肢的血液循环量增加,相应的淋巴生成量亦增多,从而加重或引起上肢淋巴水肿。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淋巴管-静脉短路逐渐减少,同时由于新陈代谢相对较慢,淋巴重建的功能也相对较差,整个淋巴引流的代偿能力下降,术后发生水肿的几率增加。
李小江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青年岗位能手,天津市“”第二层次人才,天津中医院肿瘤科科副主任。兼任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肿瘤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李小江师从于全国中青年名医贾英杰教授,系统回顾并整理总结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以肺癌、前列腺癌为重点研究病种,并拓展消化道恶性肿瘤、妇科恶性肿瘤等多种常见恶性肿瘤病种的研究。
李小江长期从事中医肿瘤学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5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6项,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技术奖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SCI论文6篇,主编3部学术专著。
出诊时间:每周一、四上午,天津中医院南院肿瘤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mzl/4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