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发病数和死亡数最多的癌症,据统计全球女性癌症患者中25%是乳腺癌患者,女性死亡病例中15%死于乳腺癌。我国乳腺癌发病和死亡占全球乳腺癌的12.2%和9.6%。我国乳腺癌发病趋向年轻化发展,虽然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使得65岁以下的发病比例降低,但发病数量持续增长。
数据来自[1]
城市女性发病比例要远高于乡村女性,死亡比例城市高于乡村。虽然城市女性发病峰值在55岁,但城市女性在40岁时的发病率就已经接近乡村女性发病的最大值了(45岁时)。
数据来自[2]
发病年轻化使得医生和患者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患者治疗后生存期可能会更长,代表女性第二性征的乳房与生活质量相关性更强。乳房切除术患者术后心里问题严重,医院统计,乳房切除术患者术后性心理障碍比例高达85.9%(保乳术只有19.5%)。即便是55岁发病,大部分患者也要带着伤疤和心理阴影生活20年以上,显然更年轻的患者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如果考虑到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是不是应当首选保乳术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靶向药物、微创外科进入我国之前,外科以“切干净”为宗旨,尽量减少复发,这个观念虽然一直在转变,但目前看来还不够彻底。
年-年10年间我国乳房切除术比例为88.8%,而美国只有36%。在各科医生的不断宣传和努力工作下,北京和上海的保乳术手术比例从年的12.1%增长到年的24.3%,但相比美国还落后很远。
在北京,84.1%的患者冒着淋巴水肿的风险进行了淋巴结清扫,但事实上57.6%的患者淋巴结并未受累。美国则通过术前前哨淋巴结活检避免了59%的乳腺癌患者遭受淋巴结清扫。年,美国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比例高达61%,Ⅲ期患者也达到了21%。
数据来自[3]
选择保乳术离不开一个重要的知识:保乳术并不是通过牺牲安全性来留住乳房,合适的患者选择保乳术或乳房切除术术后生存期无差异。
早期+年龄40岁的患者:回顾性研究统计了Ⅰ-Ⅱb期小于40岁的例保乳术(术后放疗)和例乳房切除术患者生存情况,两种手术方式的10年生存率和乳腺癌特异生存率(排除其他原因死亡)没有显著性差异,甚至选择保乳术的患者生存率还略高。
数据来自[4]
研究者统计了例保乳术和例乳房切除术局部晚期且新辅助化疗疗效好的患者发现:这类患者选择保乳术与乳房切除术相比局部复发率、淋巴引流区复发率无差异,甚至保乳术患者远端复发率更低、无病生存期更长、生存期更长[5]。
前面我们提到了年龄较小、肿瘤处在早期的乳腺癌患者和局部晚期、使用新辅助化疗疗效好的患者。以下洋葱还总结一些适用条件:
还是那句话:“具体方案还得遵医嘱”。没办法,毕竟每位患者情况各不相同,您的医生一定是最了解病情的那个。但是如果可能,尽量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莫到失去时候才后悔!
乳腺癌复发、二次原发不容忽视
乳腺癌治疗是个伴随终生的过程。乳房切除术患者因乳腺全部切除,往往忽视了术后的系统性治疗,而保乳术患者本身就需要术后放疗,对术后其他系统性治疗配合度高,也更加注重自检和体检。
牛津大学最近研究统计了62,例存活期超过5年且停止内分泌治疗的ER+乳腺癌患者复发情况,20年后出现远处转移的比例。N分期越高,远处转移风险越大。因此术后系统性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不容忽视。
提前预防比知道怎么治更重要
等到得了癌症再去了解如何治疗,倒不如提前预防乳腺癌的发生。日常生活中饮食、运动锻炼都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高风险人群还可采用医疗手段预防。
详情请见往期文章:
《肿瘤是怎么“炼成”的?我该如何远离它?》
《肿瘤预防第二弹:特殊人群,特别遗传性白癜风能治好吗白蚀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sb/1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