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门诊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淋巴水肿是体内水分过多造成的,因此去做拔罐,针灸放血等治疗,治疗后肿胀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淋巴水肿并不是简单的“水”肿,治疗淋巴水肿也并不是“排水”那么简单。究竟为何,今天的文章就详细地给大家探讨。
如上图所示,我们的循环系统在进行液体交换时,动脉(红色)从心脏发出,将富含营养物质的新鲜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通过毛细血管网处与身体组织进行气体和物质的交换,气体和物质交换后90%的血液会流入静脉(蓝色),并最终回流到心脏,另外还有10%的液体(主要是蛋白质,脂肪)因体积过大,不能穿透毛细血管壁,停留在组织液中。但幸运的是,我们的人体除了动脉和静脉,还有一个循环系统的补偿系统,这就是淋巴系统,毛细淋巴管会不断地将这些大分子的物质从组织液中吸收进来,经过淋巴结的过滤以及淋巴管道的运输,最终使这些大分子物质回流静脉中去。
上图清晰地显示了人体三大体液系统之间的液体交换,血液-组织液的液体渗透是双向的,但组织液-淋巴和淋巴液-血浆的液体交换是单向的,这就很好的保证了淋巴回流的单向性,即只能是淋巴回流到静脉中而不会反流,但问题也往往出现在这。如果淋巴系统受到损害(比如手术、外伤等),淋巴回流会受到阻碍,大量的淋巴液聚集在淋巴管道内,使管道内的渗透压不断升高,这样就导致大量的大分子物质不能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而停留在组织液中,最终形成淋巴水肿。我们所说的淋巴水肿,其实肿的就是组织液中的这些大分子物质,并不是简单的“水”。如果此时进行针灸,拔罐等会使皮肤、毛细血管受损,大量的血液淤积在损伤部位,从而生成大量的淋巴液,进而加重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发生初期,患肢通常只会有发胀的感觉,这时通过抬高患肢,一般都能缓解或消失,这也是治疗水肿的最佳时期,但如果不及时处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富含蛋白质的大量液体长期聚集在皮下组织间隙,会刺激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并最终被大量纤维化组织取代,造成皮肤及皮下组织增厚,皮肤表面角化、粗糙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纤维化。发生纤维化的肢体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肢体僵硬或局部有硬结。
淋巴水肿的治疗措施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不管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不能除根,淋巴水肿目前只能通过治疗(任何形式的治疗,包括手术)减轻肿胀,并不能痊愈。
目前,淋巴水肿的保守治疗主要以综合消肿治疗(ComprehensiveDecongestiveTherapy,CDT)为主,主要包括手法淋巴引流(ManualLymphaticDrainage,MLD),弹力绷带加压,患肢肢体功能锻炼以及皮肤护理等。
CDT治疗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强化治疗阶段,时间为1到2个月,主要目的是利用高强度、高频的治疗来松解纤维化,消除肿胀。第二阶段为维持阶段,主要是通过弹力衣以及弹力袖套的穿戴来巩固第一阶段的效果。
大多数的淋巴水肿只要坚持做康复治疗都会有明显的疗效,水肿的发生发展进程很快,消退的过程很慢,所以有了水肿(有发胀的感觉)之后千万不能拖着,应当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宋健,男,医院康复治疗师
擅长手法治疗及康复训练,结合中西医理念,形成独特的治疗风格。目前主要致力于颈腰痛、运动损伤、乳腺癌及妇科肿瘤术后引起的淋巴水肿等康复治疗。
-年担任国家花样滑冰队体能康复训练师。
至今担任医院物理治疗师,西医理念结合中医手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目前已接诊患者3万余人次,临床经验丰富。
年曾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进行腰痛康复训练的科普宣教。
年至今,结合西方理念,对女性乳腺癌及妇科肿瘤术后引起的上下肢淋巴水肿进行CDT综合治疗,包括手法淋巴引流(MLD)、多层绷带加压治疗、患肢肢体功能训练等,疗效显著。
往期部分文章链接:
淋巴引流手法这么轻,真的会有用吗?
为何乳腺癌术后会有淋巴水肿?附上肢自我淋巴引流路径
下肢自我淋巴引流手法(上篇)
下肢自我淋巴引流手法(下篇)
淋巴水肿治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运动康复方程式》白斑医院哪家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ff/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