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淋巴水肿治疗 >> 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 >> 正文 >> 正文

第四届上海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李建

来源:淋巴水肿治疗 时间:2019-1-7
整理:肿瘤资讯来源:肿瘤资讯

年6月30日-7月1日,第四届上海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于上海召开,国内外血液领域的专家齐聚于此,各抒己见。有幸医院的李建勇教授,针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及如何制定个体化方案进行了分享,详情如下。

李建勇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

南京医院(医院)血液科主任

血液病研究室主任、血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CSCO中国淋巴瘤联盟副主席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常委

小分子靶向药物仍为热点,细胞治疗前景广阔

近年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领域的新药研发及应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小分子药物和细胞治疗方面。

在小分子药物方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进展。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进展为BTK抑制剂,目前已上市的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在国内获批的适应症为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除伊布替尼之外,国内百济神州的BGB目前临床试验已完成入组,另一种BTK抑制剂ICP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第二个进展为PI3Kδ抑制剂,这种药物在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并且与美罗华联合应用时疗效更好。第三个重要进展为BCL2抑制剂ABT,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初步结果也非常好,目前该药在国内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在细胞治疗方面,CAR-T细胞疗法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B细胞肿瘤中疗效显著;另外,CAR-T治疗联合伊布替尼有望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另外,新药与新药或新药与单克隆抗体之间相互联合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疗效可能会更好,将有可能成为未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的趋势。

探索适合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方案

目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新药进展迅速,但中国新药的可及性可能较国外差。正如前文所述,我们国内的新药研发进展也非常显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患者的建议是:第一,目前BTK抑制剂、PI3Kδ抑制剂和CAR-T等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因此应鼓励患者尽量参加各种临床试验;第二,若国内难以获得某种新药或新药价格昂贵时,建议将新药作为桥接治疗,比如先应用新药控制病情,之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联合CAR-T治疗,避免了新药的长期使用;第三,若患者经济条件差,同时存在P53基因异常等高危因素,此时可考虑不经过P53途径的药物,如大剂量激素。

新药时代,如何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分层治疗理念下,应结合患者预后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对于年轻且无高危因素,如无P53基因异常,无11号染色体长臂缺失,或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突变的患者,首先推荐应用FCR方案。对于老年且无高危因素的患者,因患者化疗耐受力差,可应用瘤可燃联合美罗华这种毒性比较低的药物;若患者经济条件允许且一般情况差,可直接应用伊布替尼治疗。对于存在高危因素如有P53基因异常,有11号染色体长臂缺失,或无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突变的患者,首选新药如伊布替尼。目前有数据显示,尽管二线应用伊布替尼短期疾病进展率低,但长期疗效仍欠佳。例如,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且伴P53基因突变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仅19%,但较早应用伊布替尼的患者,即使伴有P53基因异常,PFS率可达70%-80%。因此,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推荐尽早应用伊布替尼。

    版权声明版权属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28个肿瘤相关临床试验招募患者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详情

肿瘤资讯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好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ff/4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