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淋巴水肿治疗 >> 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 >> 正文 >> 正文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淋巴水肿研究进展

来源:淋巴水肿治疗 时间:2018-12-28

乳腺恶性肿瘤发病位于乳腺上皮、导管等部位,发病率逐渐升高,特别是在城市女性中。其治疗从手术根治性切除,逐渐过度到综合、全程治疗。以往临床对生存率、生存期重视程度高,随着缓和医疗快速发展,对病患“全人照顾”的认识得到广泛认可,目前逐渐对患者生活质量更为重视。乳腺癌手术治疗后最为常见并发症是上肢淋巴水肿,疾病进程中也会导致其发生。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BCRL)会限制患者肩关节活动,导致上肢功能障碍,影响整体美观度并降低生活质量。现代临床医学将其划分为致残疾类型,具有进展性、难治性特点。西医对BCRL治疗方法有限,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手术治疗也无对应适应症,术后并发症多,适用性差。中医药治疗成为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

1中医学对乳腺癌淋巴水肿的认识

乳腺癌早在晋代就有记载被称为“(乳)石痈”,即指痈疽之至牢有根而硬如石者。南宋医家陈自明首提“乳岩”之名,后世多沿用此名,亦有称“乳癌”、“奶岩”、“石奶”、“翻花石榴发”、“乳石”等。乳腺癌淋巴水肿归属中医学“脉痹”、“水肿”等范畴。

乳腺癌术后损伤元气,淋巴清扫等损伤脉络,导致机体运化水湿功能减弱,津液停留蓄积在患处,易形成水肿。或术后心情欠佳,肝气郁结,气血疏泄功能失调,经脉瘀阻,血行不利化生成水,水液溢出停留肌肤外形成水肿。此病属本虚标实,发病与“瘀”、“湿”、“虚”密切相关。《素问》有“诸湿重满,皆属于脾”,“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为积水”。张仲景提出:“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主张:“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发汗的代表方剂为越婢加术汤、小青龙汤等。《诸病源候论》:“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认为水肿是脾肾两虚,肾主水,脾虚无法克制水,引起水肿。

2乳腺癌淋巴水肿的中医疗法

中医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治疗BCRL,不同医者因辨证论治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独特的疗法。

2.1中药内服治疗

2.1.1补气活血利水法

淋巴水肿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证见面色萎黄或无华,神疲气短,声低懒言。患侧肢体肿胀,皮肤颜色暗紫、麻木,严重者触之如橡皮,皮温凉。舌暗红或淡紫,边有瘀斑,舌苔薄白。患侧脉难取,健侧脉沉涩无力。治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益气通络。《医宗必读·积聚》:“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素问》:“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表示血利则水去,为活血利水的治疗奠定基础。血府逐瘀汤被研究证实对乳腺癌淋巴水肿具有明显疗效。分别在早晚口服血府逐瘀汤并对患侧肢体熏洗热敷,保证药力直达患处,应用于乳腺癌微创术后瘀肿患者,并采取功能锻炼方式,内外配合,疗效显著。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络,合当归芍药散健脾利水、活血化瘀,两方合用,配合肢体功能锻炼和气压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水肿症状,缓解疼痛,利于肩关节活动的恢复(P0.05)。

2.1.2温阳利水法

《诸病源候论》:“四肢为诸阳之末,得阳气而温,而脾肾阳虚则水湿不得运化……积蓄成毒而为上肢肿胀……”。证见:面色苍白,气少懒言,肢体寒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大便溏稀。患侧肢体肿胀,按后凹陷,皮肤紧绷呈苍白色,皮温凉。舌质淡胖大,舌苔白滑,脉沉细。治以益气消肿、温阳利水。《临证指南医案》:“浊阴弥漫,通腑即是通阳”。采用温阳法,温补脾肾、行气化阳,自拟方通阳利水方以真武汤为底方“壮元阳以消阴翳”。方中柴胡引阳药升阳;人参、炙甘草助阳明之神明;龙骨、牡蛎潜镇浮阳,佐桂枝温经通脉;取半夏之味辛而通降;茯苓味淡而通阳;伍人参之甘温;更加葫芦壳甘平利水;反佐龙葵清热解毒消肿;姜黄破血行气;桑枝祛湿利水,引经入上肢。该方温补脾肾、通阳利水,能减轻患者的上肢水肿和疼痛症状,改善患者失眠。另有自拟方补气化瘀通络利水方,方用生黄芪、生白术、当归尾、赤芍、地龙、大腹皮、川芎、红花和桃仁。研究结果显示,患肢周径较单纯功能锻炼和按摩组缩小更明显(P=0.),而主观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2.1.3疏肝健脾利水法

肝郁脾虚者证候:面色淡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忧郁纳呆,排便无力或大便溏稀。患侧肢体肿胀,皮肤苍白无色泽,触之柔软但有韧性,按之出现凹陷,皮温不高。舌质淡白胖大齿痕,舌苔薄白。患侧脉难取,健侧脉沉弦。治以疏肝健脾、利水消肿。疏肝通络汤活血与理气并重,方中柴胡、郁金条达肝气、疏肝解郁;当归、鸡血藤活血养血;络石藤、海风藤、路路通、桂枝通经活络,祛湿温阳;车前草、车前子清利水湿;水蛭破血逐瘀。诸药合用,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利水通脉之功,配合理疗治疗效果更佳。疏肝健脾利水化瘀方:柴胡疏利三焦,兼有利水之功;黄芪、白术健脾益气;泽泻利水消肿;地龙、川芎、水蛭、虻虫活血散瘀;当归养血和血;桂枝引药上行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化瘀利水之功。

2.1.4清热解毒利湿法

乳腺癌术后易感外邪继发感染,或卫阳郁闭无法宣发,患侧肢体局部发热,中医辨证为湿热阻络型,证见面色潮红,或壮热身痛,便干溲黄,口干口苦,胸脘痞闷。患侧肢体浮肿,皮肤紧绷发亮,局部红肿伴疼痛,皮温过高。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利湿通络,血通则热止,四妙勇安汤对乳腺癌淋巴水肿具有明显疗效。四妙丸加减除痹活血通络,健脾利湿,改善淋巴、血液回流及组织水肿,并减轻患侧上肢麻木、疼痛症状,可使水肿发生率明显降低。

2.2中医外治

中医外治法以经络学说中十四经及十二皮部理论为指导,通过刺激局部经络、腧穴或经皮吸收药物,维持较长作用时间,更好地达到行气活血,消瘀散结之功效。常用方式有敷贴、针灸、推拿、熏洗、膏药等,也包括现代声、光、电、磁等新材料技术。中医外治用于BCRL可安全持久有效地消退水肿,不良反应小,操作简便,经济实惠,且患者接受度高,治疗可行性强。

2.2.1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是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金宇等将例BCR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微波治疗仪治疗,治疗组采用外敷中药热奄包治疗,方用桂枝、红花、乳香、没药、细辛、姜黄、透骨草、伸筋草和鸡血藤。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4%。中药热奄包中诸药合用,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消肿,治疗淋巴上肢水肿疗效明显。香附四子散(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吴茱萸+香附),结合功能锻炼可以显著缩小患臂臂围,改善上肢功能。双柏散(侧柏叶、大黄、黄柏)研成粉末后,开水、蜂蜜各半调和后热敷患处,每天2次,10天后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相比,水肿消退快,上肢症状改善明显。通络消肿散(延胡索、乳香、制没药、香附、透骨草、鸡血藤、威灵仙、桑枝、独活、木瓜、黄芪)外敷治疗40例BCRL患者,对照组采用利尿剂,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0.0%,差异明显。中药水调散外敷联合淋巴引流技术消肿疗效优于单用淋巴引流技术,联合组总有效率达95.0%,明显高于常规组82.5%,且具有止疼效果更突出、生活质量评分更高等特点。

2.2.2中药熏洗法

中药熏洗法是将中药液按一定比例配制,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予活血通络汤(生黄芪、当归、赤芍、红花、川芎、丹参、牛膝、桑枝、炮山甲、路路通、地龙、葛根、秦艽、九香虫、皂角刺、苏木、泽泻、甘草)熏洗,能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作用,配合功能锻炼,总有效率83.9%,对照组总有效率64.5%。乳脉通络洗剂(川芎20g、淫羊藿20g、桂枝10g、红花10g、豨莶草15g、老鹳草20g)外洗,配合佩戴弹力袖套并配合局部功能锻炼,用药14天后总有效率87.1%,且患者主观症状及客观测量指标均有所改善。中药外洗方(苏木、伸筋草、赤芍、川芎、大黄、丝瓜络、苍术、金银花、连翘、黄柏、鸡血藤、苦参)同时配伍艾条灸之,取天泉、关元、水分、内关、足三里、曲泽等穴位,借助艾条的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的功效,两者相得益彰,有效率93.3%。

2.2.3针灸疗法

针灸经络腧穴理论认为乳腺癌淋巴水肿与经络手三阳经、三阴经密切相关。通过刺激患者的经络系统,使患肢闭塞的淋巴管再通,刺激横纹肌收缩,促进淋巴液的回流,从而达到治疗淋巴水肿的效果。采用针灸,1周针灸5次,20min/次,3周为1个疗程,并辅助常规按摩手法,结果证实针灸能够缩短水肿缓解时间,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早期患肢肿胀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患肢异常自觉感受和伴随症状的发生率(22.0%)低于传统治疗对照组(84.0%)。运用腹针针刺具有引气归元作用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及腹四关(滑肉门、外陵),联合上肢功能锻炼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有较好的疗效,不仅能改善水肿程度,还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梅花针叩刺治法总有效率为94.1%。中医刺络放血法结合走罐疗法,在患肢经络点刺及背部走罐治疗,达到疏利开通、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效果,总有效率可达91.7%,显效率达75.0%,均优于传统治疗组。对乳腺癌术后患肢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进行艾灸,观察组无中重度淋巴水肿发生,且未发生淋巴水肿的比例为68.52%,高于对照组的39.13%,轻度淋巴水肿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目前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治疗仍是一项临床难题,且缺少统一的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及临床诊疗规范。西医相关治疗手段均有其局限性,中医药治疗BCRL通过包含内服中药治疗、外敷中药、物理治疗、针灸推拿、穴位注射、中药静脉注射等综合方法,优于手术、物理机械、西药等治疗方法,在临床具有独特优势。以上论述多为中医各科采用某种单一治疗模式,如果能针对患者个体差异综合辨证辨病,主观客观,局部整体,内治外治于一体,选择多种中医治疗手段联合治疗,对BCRL的疗效会大大提高。

对于乳腺癌淋巴水肿,虽然是局部问题,但要看到患者的整体,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和“个体化”原则,强调治患病的“人”,而不是单纯治“病”,把患者的意愿和生活质量作为重点。对于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尤其是轻中度的淋巴水肿,建议临证时首推中医药综合治疗模式。在综合消肿理疗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治疗,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病因、病机、体征辨证论治,突出个体化治疗原则,开具内服中药及外敷、熏洗中药,配合静脉滴注中药,使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同时根据水肿严重程度,配合针灸、刺络、拔罐与穴位注射、电刺激等外治手段,在有效延长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同时,注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文

钱树树李冬云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诊疗标准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ff/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