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淋巴水肿治疗 >> 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 >> 正文 >> 正文

从络病论治乳腺癌相关性上肢淋巴水肿

来源:淋巴水肿治疗 时间:2017-9-9

摘要: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从中医络病理论探讨乳腺癌相关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络病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肿

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breastcancer-relatedlymphedema,BCRL)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和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出现患侧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肢的正常功能,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水肿一旦形成很难治愈[1]。笔者从中医络病理论探讨乳腺癌相关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机制,为其治疗探索新的思路。

1发病机制

上肢淋巴分浅、深两组,由筋膜分开,两者间很少沟通。浅组起白手部和前臂,形成挠、正中和尺束,在肘上形成内侧上臂束。穿过锁骨胸部筋膜进人腋窝。上臂外侧部淋巴引流经过较小的外侧上臂柬。深组引流来自肌间隔部而沿着肱动脉到达腋窝。深组淋巴管和内侧上臂淋巴束汇人中央和腋静脉淋巴组,其输出淋巴管进人锁骨下组淋巴结。乳腺癌淋巴转移和治疗损伤(手术和放疗等)中断了从上臂的淋巴回流径路,减少了淋巴引流的容量,其结果是不能清除间质液中的蛋白质,导致蛋白浓度增高,胶体渗透压差减少,离开毛细血管的液体量增加,最终出现水肿。筋膜下间隔部分不受影响,是由于肌肉收缩所致。蛋白浓度增高不但吸引液体进入组织,也促发其炎症和纤维化。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循环受到障碍,皮肤的细胞介导性免疫力降低[2]。

2络病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络病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其首次提出了络的概念。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其临床证治的基础。至清代叶天士创立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说,形成了中医络病理论的“三个里程碑”[3]。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对络脉和络病理论做了大量整理研究,系统探讨了络病发病、病机、诊断和治疗,提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阐明了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热毒壅滞、络息成积、脉络损伤、络虚不荣等8大络病基本病机,创立了络病辨证八要和“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络病理论的内容。最具代表性的是吴以岭教授的《络病学》[4]。

3以络病学角度认识乳腺癌相关性上肢淋巴水肿

乳腺癌患者因忧思气结,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脾不化生,气血亏损,日久成积,而得乳岩;手术损伤脉络,耗气伤血,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湿化,血道壅塞,瘀阻脉络,血不利则为水,水液溢于肌肤而发为本病。正如叶天士所言:“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与络病学“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相符,即络病与其有着内在相似的病理变化。

《现代汉语词典》记载:“肿是皮肤、粘膜或肌肉等组织由于局部循环发生障碍、发炎、化脓、内出血等原因而突起”,与现代学者认为“络病的西医学概念可能与微循环障碍、微小血管病变等有关”的观点不谋而合,也是肿为络病之征的现代病理学依据。并与现代医学BCRL之“肿”等临床主要征象相似。

4从络病理论指导治疗

本病多归属为中医“水肿”“脉痹”范畴[5]。临床应结合整体辨证如疏肝理气、补气健脾、化瘀利水、通经活络,而仅非活血化瘀。

4.1疏肝理气通络法

病程日久,肝气郁滞,滞久生热,热郁化火,暗耗肝阴,导致肝阴不足,而阴血不足,可致肝气失疏,正如张山雷所说:“气之所滞,本由液之不能充”。临床上常用当归、生地黄、白芍、枸杞滋阴养血柔肝;柴胡、郁金、八月扎、佛手、香附、合欢皮等行气疏肝解郁;并随证辅以夏枯草、蒲公英、栀子、川楝子清肝等。

4.2补气健脾通络法

李中梓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医林改错》曰:“元气正虚,必不能达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内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治疗以补气健脾,扶正固本,临证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上药等益气健脾。若患者面色苍白,患肢肿胀,触之冰冷,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以阳虚证明显,宜加桂枝、干姜、杜仲、补骨脂等温阳补肾,散寒通脉。

4.3化瘀利水通络法

张仲景云:“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唐容川《血证论》言:“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瘀而兼水也”,故治疗以活血散瘀、利水消肿。化瘀轻则丹参、牡丹皮、赤勺;重则桃仁、红花;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辅以茯苓皮、薏苡仁泽泻、车前草等渗利水湿。

4.4通经活络法

《灵枢·经脉篇》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治疗以路路通、伸筋草、威灵仙等袪风湿,宣痹止痛;若痹证日久,可用虫药如地龙、全蝎、蜈蚣、土鳖虫等搜剔窜透;疏经通络可用姜黄、羌活、桑枝等皆能引药上行。

综上所述,上肢淋巴水肿与络病理论有相同的渊源,络病理论可作为上肢淋巴水肿的理论基础,从络病理论来探讨其发病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认识其内在规律,为此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宇,张仲海,杨赶梅,等.扶正消瘤颗粒剂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18):-.

[2]王天峰,林本耀.乳腺癌腋清扫后上肢淋巴水肿成因与防治[J].中国肿瘤,,9(1):27—29.

[3]冯玮,陈志剐.络病学说的历程及现状[J].北京中医药,,8(8):—.

[4]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3.

[5]许正国,刘加升,张立光,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6(2):-.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ff/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