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 人的肝脏好比一个大型的化工厂,它对血液内的各种成分进行加工,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基地。进入肝脏的血管有一条叫门静脉,它向肝脏内分支为小叶间静脉,静脉内的血液流经肝窦后汇入小叶中央静脉再流出肝脏。门静脉收集腹腔内消化器官(如胃、小肠、大肠、脾、胆)的静脉血以交由肝脏处理。肝脏内的肝小叶为基本工作单位,正常情况下它们沿着小叶中央静门有序排列,但是它们的坚固性却不是怎么可靠,善于破坏也善于重建,很多因素可导致它的破坏,重建的肝组织会形成大小不等的硬结,这就是肝硬化。肝硬化时,门静脉的血流阻力变大而压力升高,这就形成了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的结果使腹腔渗出液增加,腹水症就出来了,这种病中医叫“鼓胀”。如果症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则舒,周身困重,畏寒肢肿,面浮或下肢微肿,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苔白腻水滑,脉弦迟者为寒湿困脾;如果症见: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者为湿热蕴结。回流通路受阻引起的水肿情况还有肿瘤压迫如食道癌引起的局部水肿、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引起的下肢肿等。
图4腹水
3.5黄疸
黄疸病在中医学中很早就有认识,《黄帝内经》有“目黄者曰黄疸”的记载,《伤寒论》也有“不能食,胁下满,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的记载,由于文献中伴随症状的描述有限,我们现在还很难确定伤寒论作者当时描述的是何种发黄性疾病。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种黄色来源于血红素(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血红素开环并放出铁离子后变为胆红素,3个甲基桥接的四个吡咯环为呈色的化学基础,当血清中总胆红素高于34.2μmol/L时巩膜出现黄色。我们现在把黄疸的病因分为:(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肝炎、爆发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药物中毒、螺旋体感染等);(3)阻塞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肝内胆管阻塞、肝外胆管阻塞);(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黄疸的病因中医认为与“湿”有关。《伤寒论》第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师曰: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所以黄疸归属于“湿”,并有湿热、寒湿之分。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发黄与“湿”似乎没有直接联系,然而《伤寒论》提供的湿热发黄三方中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的茵陈、赤小豆为利湿药物,而且全方用之有效,这或许应该为黄疸属湿的原因之一吧。
图5黄疸
3.6微生物感染细胞水肿
微生物是高级生物进化的阶梯,人类的进化也在与多种微生物的相处过程中变得成熟,随着一次次对不适应的生命形态进行淘汰,今天的人类已能与多种长期的、经常相处的微生物共生融恰,互为其利而不相害,甚至相互依存,但仍然有一些微生物要与人类产生激烈的斗争。人类要面临环境中各种微生物的威胁,钩端螺旋体即是其中之一,它通过皮肤粘膜进入人体,产生多种毒性物质,其病理变化是以毛细血管损害为基础,累及肝、肾、肺、脑等器官,出现如肝细胞炎性反应及水肿、肾脏炎性反应及水肿、脑组织炎症反应及水肿等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流感伤寒型、黄胆出血型、肺出血型、肾衰竭型及脑膜炎型。其症状包括发黄、颈项强、小便难,中医按寒湿或湿热治疗包括使用伤寒论湿热发黄三方能取得较好疗效,这也许是古代伤寒论认识的病种之一。人体对各种微生物的反应特征不尽相同,伤寒杆菌首先进入小肠淋巴组织,经过淋巴导管进入血液系统并波及免疫器官脾脏、骨髓及肝脏,还会找到一个便于长期藏身的地方—胆囊。免疫反应及细菌裂解后产生的内毒素可引起一系列的伤害反应,包括(1)回肠壁肿胀、坏死、溃疡、出血、穿孔及愈合;(2)脾脏充血肿胀;(3)肝脏充血肿大及点状坏死;其它损害还有(4)心肌间质充血、心肌细胞肿胀;(4)皮下毛细血管炎;(5)横纹肌坏死;(6)神经细胞变性、小血管炎、灶性坏死等。发病初期,各种毒性反应包括神经、肌肉毒性反应较重但还不到甚极时期,出现头痛如裹、身体困重的症状,中医温病学家把它称为“湿遏卫气”,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因于湿,首如裹”。初起的症状还有身热不扬,午后热盛,伴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由于淋巴组织及胆囊内的伤寒杆菌残留,使病情迁延时日、缠绵难愈。我们今天说的湿性重浊、湿性粘滞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3.7关节自身免疫性炎症渗出
人体的细胞都来源于一个细胞即受精卵,那么这些亲戚们有没有矛盾?答案是肯定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人体的白细胞极具攻击性,其它细胞相对白细胞来说可以比作熟人,白细胞平常在熟人面前比较老实,但是稍不如意就不认识老熟人了。造成风湿热的链球菌身上的多糖、蛋白质与人体的关节滑膜、心肌、心肌膜、心瓣膜、丘脑下核、尾状核有几分亲戚关系,于是当人感染了这种链球菌后,它的这几个亲戚就遭秧了。风湿性关节炎初期为变性渗出期,关节腔内浆液性渗出,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常呈多发性、游走性。对白细胞来说,人体的细胞带有许多可被白细胞识别的标志,叫白细胞抗原(HLA),这些标志在个体之间及个体之内都是千差万别、变化多端的,称之为多态性。这些标志与疾病或病种的易感性有很大的关系。细胞表面带有HLA-DR、HLA-DQ某些亚型标志的个体易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触发这一过程的极有可能是某些感染,包括细菌或病毒感染。滑膜组织被作为自身抗原(作为异物)是重要的发病基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表现为滑膜炎,滑膜血管充血、水肿和纤维蛋白样变性渗出,关节腔积液,关节肿胀、变形。除了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外,后来又发现很多微生物感染后可引起反应性关节炎,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非淋病性尿道炎衣原体等感染可引起这种关节炎,并认为HLA-B27标志阳性与此有关,典型症状如蜡肠样趾(指),受累关节呈现出发热、肿胀、剧痛和触痛症状。膝关节常有明显肿胀及大量积液。这类疾病在中医中属于痹证。其发病原因在《黄帝内经》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图6关节炎
3.8妇科渗出性炎症
女性生殖道与外界相通,理应受到外界微生物的攻击,但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使女性生殖道采用了一种非常适合的方式抵御外邪的作用,叫做阴道自净作用。正常阴道内有多种细菌存在,这些菌群之间形成生态平衡并不致病。在维持阴道生态平衡中,乳酸杆菌、雌激素及阴道PH起着重要作用。生理情况下,雌激素使阴道上皮增生变厚,并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阴道上皮细胞分解糖原为单糖,阴道乳酸杆菌将单糖转化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ph≤4.5,多为3.8~4.4),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这就是阴道自净作用。阴道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或外源性病原体侵入,即可导致炎症发生。最常见的炎症为念珠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及细菌性阴道炎。正常女性阴道有少量的分泌物称生理性白带。阴道炎症的共同特点是炎症渗出增加及带下增多。如果带下色黄,质稠,臭秽,阴中潮红、灼热、肿痛,尿赤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辨证属于湿热下注;如果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有腥味,阴中下坠肿胀,腹胀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中医辨证属于湿浊下注。这就是湿性重浊、湿性趋下的特点,《黄帝内经》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读者朋友,大家对湿气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有答案了吗?
我们常常看到网上有人把头发油腻、面部油亮、肥胖、小肚子大、扁平疣等说成是湿的表现,实际上这些是不能确定的。
(未完待续)
作者:彭连生 深圳南山金草中医馆
彭连生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ff/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