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之际,全国人民家里都年味儿十足,但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南北方的新年习俗也大不相同,朋友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齐聚一起畅聊自己家乡的新年习俗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反正我是被各地的习俗大开眼界。
你一定也很好奇大家所述的新年习俗,都有啥新鲜好玩儿之处吧?赶紧来看看吧!
北京过年要吃咯吱盒,好多人家都会自己做,咯吱盒以前就是过年才有的小吃食,现在虽说平时也能买到了,但过年一家人炸咯吱盒,还是很温暖的。
这个食物做起来很麻烦,我们家往往一过腊八就开始忙碌,首先要收集柴火,为啥呢?
因为第一步摊饼的时候只能用销货,不能用大火,所以必须是杨树叶、棒子皮之类的碎柴火才可以,烧棒骨、树枝、劈柴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就得去骑着平板三轮带着口袋去马路沟搂柴火,装满了拉回家备用。
咯吱盒老北京通州房山通县全国零食淘宝¥9.8¥22.8购买其次,做这个吃的必须家里有大锅,越大越好,三五口人吃饭的小锅是不可以的,我家正屋东西各有一口九印锅,就是锅口直径将近70厘米大,俩锅分别连着东西屋屋的炕,符合这个条件。
万事俱备,准备好原料就可以大干一场了,需要准备啥呢?玉米面、豆面、五香粉、油、芝麻、香菜(可选)、陶盆、马勺、足够的火柴。还有一双巧手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她来了,她来了,她端着面盆走来了。由于好多人家的锅太小了,不少奶奶、娘、婶、嫂子都愿意来我家摊咯吱,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妈妈的技术非常好,可以给她们做指导。
首先要调面糊,太干了无法抹匀没法摊,水多了又粘锅不熟。面糊里面放豆面和芝麻都是为了增加香味的,当年我大姐夫走街串巷卖半成品咯吱的时候都大声吆喝“卖咯吱、豆面咯吱”,其实豆面只是一点点,纯豆面是没法做的,主要原料还是细棒子面。
香菜味道也不错,但是最后炸熟了是黑色的,影响美观。五香粉比十三香便宜,大家都会买好几包。锅边上一个人先用油把锅擦一下,再用马勺(就是那个一马勺坏一锅的马勺,就是那个两口子过日子,马勺哪有不碰锅沿儿的那个马勺,木头做的,把很粗,勺子头的木头也特别厚,内部空间不算太大)蒯起面糊往锅里倒,然后快速抹匀,让面糊成为一张薄薄的饼,下面就要注意火候,不能继续添柴火,用余温烤熟,否则就糊锅了。
因为是碎柴火,所以没有底火,每次都得用火柴重新点,因此要准备充足的火柴,我们家都是整包整包(10盒)的买。即便如此,一天下来,我家的炕头到了晚上不仅不能睡人,还得把炕席掀起来,怕着火……而且那几天主食往往是摊软饼,不能再熬粥了,因为要保持锅的油润。
摊好了,一张张放在盖搭儿上晾着,盖搭儿就是用秫秸做的那个圆形的东西,用来盖锅、水缸或者放饺子用的,有地方叫盖帘儿。攒到一定程度,倒过来扣在另一张盖搭儿上,用湿润的屉布盖上,尤其是四周的边,不能让它变硬了。这个东西不能晾太久,一般晚上就得卷了。卷之前先得打浆糊,用白面加水放在炉子上一边熬一边快速搅拌,感觉有黏性了就可以了,成品是乳白色凝乳状的。放上大案板,一张张揭开,先把它四周各切下一条,成为方形,切下缺部分当然也不能浪费啦,放在里面当芯儿卷起来。最后抹上糨糊算是大功告成。
接下来继续晾,等糨糊干了才能切成一厘米长的段,放平了以后是象棋子大小,一个个摆在盖搭儿上,继续晾晒,这个很需要技术,像我这样的手艺可以摆上三层节约空间。
最后就是腊月二十几快过年开始油炸。炸出来的第一碗千万不要嘴馋去偷吃,那是上供的。有一年我大姐就忘记上供,结果后来无论怎么控制油温都是一下锅就糊了。咯吱盒需要提前动手,但是炸排叉就简单多了,白面的当天做就可以了,后来我妈又制作出江米面排叉,用蒸好的江米和面做,不用加糖口感也是像麻花一样甜的,很多人都在不绝口。大年三十晚上给老佛爷和老祖宗上供除了主食馒头、过年的饺子,作为干菜的就是咯吱盒,正月里串亲戚吃酒席也会有咯吱盒,大家往往还要互相品评彼此的手艺,“你家的比较酥,我家的艮了,快告诉我窍门……”
现如今,像山东大煎饼一样,不少食品厂已经有机器批量生产的咯吱盒了,但是这种是没有灵魂的,哪怕自己买卷好了的半成品自己炸也算是参与其中了。最后附上百度百科的一句话吧:咯吱盒又名咯吱盒、咯炸盒、饹馇饸、炸咯吱。它是一种比老北京城还老的北京特色食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yyzl/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