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温热疗法
以各种热源为导热体将热能传递至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温热疗法
一、生物学效应
1.对新陈代谢的影响及作用
(1)细胞化学反应:温度的变化可影响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温热作用能使酶活性改变,使细胞摄氧量增加,从而促进细胞的代谢
2)基础代谢和能量代谢: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基础代谢率可增加2~3倍;随着温度的增高,人体的能量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
(3)消炎:温热作用可使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有利于代谢产物、炎症产物以及致痛物质的排除而达到消肿、消炎、止痛作用
(4)组织修复:温热作用可使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增强,营养改善,有利于组织损伤的修复
2.对各器官、系统的影响
1)皮肤:温热刺激作用于皮肤,可扩张皮肤血管,加强皮肤的营养和代谢,促进伤口愈合,增加软组织的延展性,有利于软化瘢痕、松解粘连、改善皮肤功能。
(2)肌肉:温热可降低肌肉的张力,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因肌紧张引起的疼痛。
(3)心血管系统:温热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但持久、广泛、强烈的热刺激作用于人体时,则导致心肌收缩力减,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4)呼吸系统:适当的温热可以加深呼吸,但持久而强烈的热刺激可引起呼吸浅快。
(5)消化系统:温热可以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进消化液分泌。
(6)神经系统:热能降低感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和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痛阈,从而缓解疼痛。
二、石蜡疗法
1.定义利用加热熔解的石蜡作为导热体将热能传递至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石蜡疗法
2.治疗作用
(1)温热作用:石蜡的温热作用可以减轻疼痛,缓解痉挛,加强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炎症消散吸收,加速组织修复,降低结缔组织张力,增加其弹性
(2)机械作用:石蜡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柔韧性、黏滞性和延展性,因此治疗时石蜡可紧贴皮肤,冷却时体积缩小10%~20%,对组织产生机械压迫作用,从而促进水肿消散
(3)滑润作用:石蜡具有油性,可滑润敷蜡部位的皮肤,软化瘢痕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软组织扭挫伤恢复期、肌纤维组织炎、慢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腱鞘炎术后或外伤后瘢痕增生、骨折或关节术后挛缩、肌痉挛、坐骨神经痛、皮肤美容等
(2)禁忌证:高热、昏迷、急性化脓性炎症、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结核、孕妇腰腹部、恶性肿瘤、出血倾向者。周围神经损伤等引起的局部感觉障碍者慎用
三、湿热袋敷疗法
1.定义湿热袋敷疗法是通过传导方式将加热后热袋中的物质所散发出的热量及水蒸气作用于治疗部位的热疗方法
2.治疗作用
(1)温热作用:温热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增强代谢,改善营养;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渗出液的吸收,消除局部肿胀;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使痛阈升高,缓解疼痛;缓解肌肉痉挛;软化瘢痕等
(2)作用特点:加热后的湿热袋可缓慢地释放出热和水蒸气。这种湿热敷可用于电刺激治疗前的预热,以增加皮肤的导电性
3.临床应用
4)冷刺激可使体温降低,组织代谢率下降。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高热、中暑、急性扭挫伤、关节炎急性期、软组织感染早期、骨关节术后肿痛、肌肉痉挛、烧伤、烫伤、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偏头痛、神经痛等
(2)禁忌证: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红斑狼疮、高血压、心肺肾功能不全、恶病质、冷过敏等。冷刺激不宜用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感觉障碍等部位。
二、水疗法
1.定义水疗法是利用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经各种方式作用于人体,以预防、治疗疾病的方法。
2.水疗的分类
(1)按温度分类:①冷水浴:水温低于26℃.②凉水浴:水温26~33℃.③不感温水浴:水温34~36℃.④温水浴:水温37~38℃.⑤热水浴:水温39℃以上
(2)按作用方式分类:可分为擦浴、冲浴、浸浴、淋浴等。
(3)按水中成分分类:①淡水浴。②药物浴:中药浴、盐水浴、松脂浴、芥末浴、硫黄浴、苏打浴等。③气水浴:氧气浴、二氧化碳浴、硫化氢浴、氧气浴、气泡浴等
(4)按作用部位分类:①全身水疗:全身浸浴、全身淋浴、全身擦浴、全身冲浴等。②局部水疗:手浴、足浴、坐浴、半身浴、局部擦浴、局部冲浴等
(5)按水疗设备或操作方法分类:可分为涡流浴、气泡浴、蝶形槽浴、步行浴、水中运动浴水下按摩等
(6)按水压分类:①低压淋浴:水压在1个大气压力以下。②中压淋浴:水压为1-2个大气压力。③高压淋浴:水压为2~4个大气压力。
3.治疗作用
(1)温度刺激作用:水的比热大,热容量大,导热性强,因此,水疗的温度刺激作用明人体对水疗温度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水温与体温的差距:水温与体温差距越大,人体的反应越强。温水浴和热水浴可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神经兴奋性降低,肌张力下降,疼痛减轻。热水浴有明显的发汗作用。温水浸浴与不感温浸浴有镇静催眠作用。凉水浴和冷水浴可使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增高,肌张力增强,②温度变化的速度温度变化越快,人体反应越大。③温度作用的面积:水温作用的面积越大,温度对人体的刺激作用越强。④水的成分:水中加入某些药物或气体时可加强温度对人体的刺激作用。⑤作用时间:水温作用时间越长,对人体的刺激作用越强,但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相反的作用,如短时间冷刺激可引起兴奋,长时间冷刺激则导致麻痹。⑥水温作用的次数:反复作用后治疗反应减轻,为获得足够的反应,需逐渐增加刺激的强度。⑦机体的反应性:机体反应能力减弱时可影响水疗的作用。
(2)机械作用:①静水压力作用:静水压力可压迫胸廓、腹部,促使患者增强呼吸运动,改善气体代谢;静水压力可压迫表浅的静脉和淋巴管,从而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②浮力作用:水的浮力可使身体浸入水中部分的重量减轻,所减轻的重量等于该体积所排出的水的重量重量减轻后身体或肢体容易活动,有利于功能训练。③水流冲击作用:水流对皮肤有温和的按摩作用,水射流对人体有较强的机械刺激作用,可增强水疗的温度效应,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3)化学作用:水是良好的溶剂,可以溶解一些化学药物或气体。化学物质作用于皮肤或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对人体产生化学刺激作用,使机体获得特殊的治疗反应。
4.临床应用
(1)适应证:心肺疾病代偿期、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病、骨折术后、关节置换术后、强直性脊柱炎、脊髓损伤、脑卒中、脑性瘫痪帕金森病、肌营养不良、经症、神经痛、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雷诺病、烧伤、瘢痕、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等。
(2)禁忌证:重症动脉硬化、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心肺肾脏功能代偿不全、身体极度衰弱、各种出血倾向等。
第八节生物反馈疗法
一、概念
(1)生物反馈定义:应用电子技术将人体在一般情感觉不到的肌电、皮肤温度、血压非随意的生理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以改变异常活动、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生物反馈疗法,又称电子生物反馈疗法。
(2)正反馈:在反馈过程中,若反馈的结果使原有动作加强,称为正反馈。
(3)负反馈:在反馈过程中,若反馈的结果使原有动作减弱,则称为负反馈。
二、基本原理
按照Schwartz理论,生物反馈被认为是在躯体与大脑之间建立一个新的反馈环以帮助自我调节。建立生物反馈环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要有将生物信息转换为声、光、图像等信号的电子仪器,②要有人的意识(意念)参与。
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1.定义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是通过传感器采集患部骨骼肌的肌电信号,经过放大、处理取得积分电压,此电压与肌紧张或肌收缩程度成正比,将肌电信号通过声、光或数码等显示给患者,可以观察到肌紧张的程度;再经过学习和训练使患者学会随意控制该骨骼肌收缩或放松的治疗方法。
2.治疗作用放松性训练主要用于降低肌肉的紧张度,以缓解肌肉痉挛;兴奋性训练主要用于增强肌肉的紧张度,以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
3.临床应用
(1)增强肌力训练:周围神经损伤、肌腱移位术后、吞咽肌力训练、呼吸肌力训练以及盆肌力训练等
2)痉挛肌的放松训练:脑卒中后偏瘫、脊髓损伤后截瘫、脑瘫和痉挛性斜颈等。
(3)一般性放松训练:用于紧张性头痛、焦虑症、失眠症等
第九节压力治疗
一、概念
压力疗法是利用压力设备,对肢体施加压力,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或提高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纠正组织或器官缺血、缺氧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肢体气囊加压疗法、肢气、排气压迫肢体软组织,促使组织间液经静脉和淋巴管回流以消除肢体局部水肿的治疗方法。
二、肢体气囊加压疗法的治疗作用
1.提高组织液静水压
2.迫使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三、肢体气囊加压疗法的临床应用
1.适应证单纯性静脉曲张、四肢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液循环障碍、外伤后血管痉挛雷诺病、弛缓性瘫痪合并循环障碍、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血管病变、淋巴水肿和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禁忌证出血倾向、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瘤、大面积坏疽、血管手术后、治疗部位有感染灶或恶性肿瘤。
第十节牵引技术
一、概述
1.定义牵引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徒手、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关节面发生一定的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复位、固定、减轻神经根压迫、纠正关节畸形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2.牵引种类根据牵引作用的部位分为脊柱牵引和四肢关节牵引,其中脊柱牵引又分为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根据牵引的动力来源可分为手法牵引、机械牵引、电动牵引;根据牵引持续的时间可分为间歇牵引和持续牵引;根据牵引的体位可分为坐位牵引卧位牵引和直立位牵引等
二、治疗作用
1.增大关节间隙脊柱牵引可以增大脊柱的椎间隙,改变椎间盘突出物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减轻神经根受压。例如,颈椎牵引可增加椎骨间隙距离,扩大椎间孔,从而有利于消除水肿、减轻压迫症状。对腰椎神经根受压者,腰椎牵引可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从而缓解压迫症状。四肢牵引可以增大关节间隙,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研究证实:当颈椎牵引的重量达到6~7kg时,椎间盘内部的压力约减少70%;当颈椎牵引的重量达到10kg时,椎间盘内部几乎测不到压力。
2.缓解肌肉痉挛牵引可以牵张挛缩或紧张的肌群,降低肌肉的紧张度,松解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
3.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间歇性牵引通过肌肉等软组织间断性的紧张、放松,达到挤压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从而促进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炎症的消退,并缓解疼痛。
4.改善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患常可导致关节活动范围疼痛。受限,通过牵引的上述作用,可以达到改善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目的。
5.矫治关节畸形对于轻度的脊柱侧突或四肢关节骨折且不能采用手术复位者,可通过引的力学作用以达到缓慢复位和矫治畸形的目的。
三、临床应用
1.适应证
(1)脊柱牵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脊柱小关节紊乱、颈背痛、腰背痛及腰腿痛等。
(2)四肢牵引:适用于四肢关节缩、四肢关节骨折且不能或不适宜手术复位的患者。
2.禁忌证
(1)包括恶性肿瘤、急性软组织损伤、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退行性滑脱,脊柱化性症、脊髓明显受压、严重的骨质疏松及伴有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2)不适宜实施颈椎牵引:类风湿关节炎或颈椎活动过度引发的颈椎韧带不稳,寰框关节半脱位并伴有脊髓受压症状,急性“挥鞭样”损伤等;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也应慎重。
(3)不适宜实施腰椎牵引:孕妇、妇女月经期、有明显的马尾神经受压症状,急性十二指肠溃疡、腹主动脉血管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或其他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等。
第十一节关节活动训练
一、基本原理和原则
1.基本原理
(1)正常关节活动度需要关节、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保持良好的弹性,使结缔组织处于一种疏松的网状状态,这需要每天进行多次全关节活动度的正常活动。
(2)因关节内外纤维组织李缩或瘢痕粘连引起的关节活动度受限,需要反复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来展长短缩的关节周围软组织,恢复软组织的弹性。
(3)挛缩或粘连的软组织持续性展长是关节活动度恢复和增加的主要因素。挛缩和粘连的纤维组织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胶原组织在一定的牵伸作用下可发生展长效应。展长效应中大部分为弹性展长,小部分为塑性展长,前者在牵张力量消失后可重新回缩,后者需要在持续较久的牵伸作用下方可产生和保持。
2.基本原则
(1)逐步、反复多次的原则:反复多次、持续时间较长的牵张训练可产生较多的塑性展。
(2)安全的原则:训练应在无痛或轻微疼痛、患者能耐受的范围内进行,避免发生软组织损伤;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由于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差,因此,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应特别谨慎。
(3)顺序原则:从远端向近端的顺序进行逐个关节或数个关节一起的训练。
(4)综合治疗的原则:关节活动度训练中配合药物和理疗等措施,可增加疗效。
(5)功能活动的原则:完成主要功能活动所要求的关节活动度如下:
1)进食:①肩关节:屈曲5°~45°(总活动度40°),外展5~30°(总活动度25°),内旋5°25°总活动度20°);②肘关节:屈曲70°~°(总活动度60°);③前臂:旋前40°,旋后60°(总活动度);④腕关节:屈曲10°,伸展20°(总活动度30°),尺侧偏20°,桡侧偏5°(总活动25°)
2.步行:①髋关节:屈曲30°,后伸20°(总活动度50°);②膝关节:屈曲0~65°(总活动度°);③踝关节:背屈15°,跖屈15°(总活动度30°)。其他日常生活活动要求膝关节和髋关节至少屈曲90°。
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1.概念指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关节活动的运动训练方法。外力主要来自治疗师、患者健肢或各种康复训练器械。
2.目的增强瘫痪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同时牵张挛缩或粘连的肌腱和韧带,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范围,为主动运动做过渡性准备。
3.适应证患者不能主动活动肢体;处于昏迷、麻痹状态;存在炎症反应;主动关节活动导致疼痛。
4.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作内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极差、病情不稳定等。若运动破坏愈合过程、造成该部位新的损伤、导致疼痛、炎症等症状加重时,训练也应禁忌。
三、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
1.概念指在外力的辅助下,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关节活动的训练方式,助力可由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如棍棒、滑轮和绳索装置等)、引力或水的浮力提供。
2.目的增大关节活动度,逐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
3.适应证适应于可主动收缩肌肉的患者;肌力相对较弱,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患者。
4.禁忌证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四、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1.概念指通过患者主动用力收缩完成关节活动的运动训练。既不需要助力,也不需要克服外来阻力。
2.目的改善和扩大关节活动度,改善和恢复肌肉功能和神经协调功能。
3.适应证适应于可主动收缩肌肉的患者,且肌力大于3级。
4.禁忌证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五、持续被动关节运动训练
1.概念持续性关节被动活动(continuouspassivemovement,CPM)是指利用专用器械使关节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的缓慢被动运动的训练方法。训练前可根据患者情况预先设定关节活动范围、运动速度及持续被动运动时间等参数,使关节在一定活动范围内进行缓慢被动运动。
2.目的预防制动引起的关节挛缩,促进关节软骨和韧带、肌腱的修复,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消除肿胀、疼痛等症状。
3.作用机制
(1)温和而持续地牵伸关节周围组织,可预防纤维组织挛缩和粘连,从而保持关节活动度。
(2)关节面的相对运动及关节内压的周期性改变,可加速关节液流转及更新;另外,对关节软骨进行温和的交替加压与减压,可促进软骨基质内液与关节液间的交换,从而保持软骨营养,防止其退行性改变。
(3)通过CPM经常对关节面施以加压应力及摩擦应力,可促进修复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向软骨细胞转化,使受损关节面最终由透明软骨覆盖,并使关节面获得较好的塑形,从而减少以后发生骨关节疾病的机会。
(4)韧带修复后进行CPM可减轻韧带萎缩,增加修复后6~12周时的韧带强度。
(5)CPM使关节本体感受器不断发放向心冲动,根据闸门学说可阻断疼痛信号传递,从而减轻疼痛。
4.特点
(1)与一般被动运动相比,其特点是作用时间长,同时运动缓慢、稳定、可控,因而更为安全、舒适。
(2)与主动运动相比,CPM不引起肌肉疲劳,可长时间持续进行,同时关节受力小,可在关节损伤或炎症时早期应用且不引起损害。
5.适应证
(1)四肢关节内、外骨折稳定固定后。
(2)关节外科手术(如关节清创术、关节囊切除术、半月板切除术、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韧带重建术、滑膜切除术)后。
(3)关节软骨损伤。
(4)关节轻度挛缩或其松解术后
(5)肌腱撕裂伤。
6.禁忌证被动运动产生对关节面有害的应力时或造成正在愈合组织过度紧张时不宜采用。
欢迎加入康复交流群:
图书资料群:
免责声明:本文相关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好文章要和大家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yyzl/6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