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煎饼 >> 煎饼成分 >> 正文 >> 正文

拍煎饼侠的大鹏拍出了最佳剧情片关于

来源:煎饼 时间:2024/4/5

在聊电影前我想说一句,大鹏的《煎饼侠》取得了11亿票房高成绩,然而新作《吉祥如意》总估票房预计不会超过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吉祥如意》的影院排片占比不足3%,上座率也不高,上映3天仍有很多人对此片表现出不感兴趣。

然而喜剧片《大红包》已经连续几天高占影院排片榜首,《吉祥如意》在豆瓣评分仅从首映场8.3降到8.2,《大红包》已经跌到了4.7分……

全民喜剧的年代,剧情片市场很小众,从前几年的《中邪》《心迷宫》到今年的《无依之地》等高分电影的票房来看,均不理想,是它们拍的徒有虚名吗?显然不是。

借用《无间道2》中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该是这样的,我们也不该是这样的。”

对于一部文艺片来说,除了观众的口碑,排片真的大于一切。

毫无打广告的嫌疑,只是希望大家能多多走进影院支持诸如此类优秀的作品,让好电影能在国内市场多一些生存空间吧。

但是还好,这样一部票房不是很理想的电影,观众的口碑还是很如意的。

《吉祥如意》海报上喜庆的窗花占据了很大的面积,正如片名的“吉祥如意”,这是营造了一个即将过年的欢愉气氛。

但其实这是一个既不吉祥也不如意的故事。

影片的另一张海报也突出了全片的悲伤性。

占据了很大画幅的红灯笼(模糊)与在冷清环境下独自抽烟的老人(清晰),这种鲜明的对比,是比影像来得更具反省力一些。

故事内容很简单,大鹏用“伪纪录片+第一视角”的方式拍摄了一段东北人家过年的故事。

电影的拍摄场地是在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的农村,主角是一个名叫“王吉祥”的老人,他患有老年痴呆已经20余年,一直被二哥二嫂照顾着,已经年满60多的他随老母亲住在老家。

他一出场便是嘴歪眼斜流鼻涕、口中念叨着什么、颤颤悠悠地走在雪地上的场景。

他口中反复吟着的“一二四五、文武香贵”其实是对应他的兄弟姊妹名字谐音——大哥王吉文、二哥王吉武、四妹王吉香、老五王吉贵。他在家排行老三。

他时常这样反复叨唠……

不能跟正常人交流,但却以这种看似无意识的方式将家人挂在嘴边。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老五吉贵说:三哥是个有本事的人。20年前担任油田保卫科科长,给老二的孩子上了城市户口,那时候上个户口很难。如果没得这个病,这个家属他的贡献最大;·二嫂说:老三是个顾家的人。早年老五刚工作被分配到了黑龙江,是老三托人找关系才给调回的吉林,他对老太太孝顺,对家里兄弟都挺照顾;·女儿丽丽说:爸爸是个严厉的人,时常因我犯错而打我,我甚至不敢抬头看他。他老是叫我“屁丽”我很气愤,但离家10多年回来看到他这样,我反而觉得有点可爱了。

有本事、孝顺、严父……这是我们通过旁观者的视角认识到的王吉祥。

除了“文武香贵”,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明找妈去”。

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因为身体原因住院,但此时只有孩童智商的王吉祥并不理解,他只当母亲失踪于是到处找她。

然而就在春节前,老母亲摔了一跤,生命垂危而后去世了。

老母亲去世后王吉祥的抚养问题就成了电影的转折点。

二哥二嫂已经照顾了20多年自然不想再揽这事,想推给他女儿丽丽;

丽丽已经30多岁,上有老下有小,没什么能力再承担一个这样生活不能自理的累赘……

《吉祥如意》里始终都是在由母子、兄妹、父女这三种感情戏相互彷徨交错着。

王吉祥患病前,为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不遗余力,是老母亲生前最大的骄傲;

王吉祥患病后,妻子和他离婚,女儿也被判给妻子抚养。已经10多年没回过老家的女儿,虽然血浓于水,但这份亲情,她心中早已冲淡。

老母亲的生前遗愿是希望其他四个兄弟姊妹照顾老三,但其他人都不想独自抚养,想把他送进养老院或者精神病院。

但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也合情合理。

但那个对家贡献曾经最大、感情最深的人,却突然变成家里最嫌弃、最避之不及的那个人。这是不是有些讽刺!

王吉祥的背后,多是无奈与推责。

我对大鹏说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回到老家感觉自己就像是另一个人,在北京的我和老家的我不是同一个人。

正如片中说的那句“树倒猢狲散!”老母亲死了,一奶同胞的弟兄姊妹,迟早会随着各自的生活而散褪。老人成了维系亲情唯一的长命锁,但那亲情又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除了辈分上的称呼,彼此之间已经没有任何感情可维系,这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之后共同的困境。

于是,在暗潮涌动的年夜饭上,每个人压抑的情绪得到爆发……

以上的情节,出自《吉祥如意》的上半段《吉祥》。

大鹏将电影分成两部分——《吉祥》和《如意》。

《吉祥》的篇章以王吉祥的长镜头结束,这位命运不定的老人,在一片茫茫白雪中向观众走来……紧接着镜头缓缓拉出,时空转换成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吉祥》的一场电影放映会上,《如意》就这样无缝隙地接入进来。

《吉祥》可以定义成一部短片,这本来是大鹏在拍摄《缝纫机乐队》时在回乡看望姥姥的途中创作而成。《吉祥》只有48分钟。

《吉祥》是年拍摄完成的,影片因此还拿了不少电影节的奖项,但看过的人寥寥无几。

他原本只是想简单地拍摄姥姥在东北农村是如何准备过年、大年三十那天几点起床、起床后要干什么、烧什么好吃的等等。这个微小的念头便是该片诞生的起因。

但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姥姥因病去世。

于是大鹏更改了拍摄方向,这也就是我们后半段看到的《如意》。

影片中的老母亲是大鹏的亲姥姥,王庆丽(丽丽大名)是他的堂姐,王吉祥是他三舅,片中角色均是大鹏真实存在的亲人。

因为几十年没回家,大鹏怕堂姐不会回来,所以才找来了并找来了全片唯一的女演员刘陆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加入到这场聚会之中,为此刘陆还比大鹏更先去到姥姥家与家人们相处。

本该是其乐融融的过年氛围却因为“谁来赡养老三”的问题上变得剑拔弩张。

很难想象,在没有剧本台词,就连导演也不知道后续发生什么的情况下,由专业演员刘陆带着这些非职业演员把控方向,诞生出了这样一场极具张力的年夜饭群戏,是需要一种怎样的专业素养和机缘巧合。

我不敢说大鹏到底有没有往此添加虚构的成分,但这一段戏码,绝对是让观众感触颇深。

《如意》部分大体上可以看成是《吉祥》的幕后花絮。

大鹏在拍摄时,建立了两个剧组,一个剧组是他来拍电影,另一个剧组拍摄“他拍电影”的过程。

《吉祥》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尽管有些戏剧化色彩,影片中的老王一家也是秉着大鹏拍戏的目的才能聚到一块。

《如意》补足了导演流露的真情实感——想念姥姥,思念家乡以及对三舅的愧疚感等。

这二者之间的巧妙融合,便产生了特殊的化学反应。

影片名很喜庆,但是发生的故事是悲伤的。

大鹏将全片主要的感情戏份都设在了王吉祥和丽丽短短几天的相处间,尽管影片最后的结尾是开放式的,但我们还是知道,她并没有将王吉祥接到城里去住……

大鹏整体在《如意》的拍摄场景中显得异常冷静,话少、抽烟、捂脸、思考……但却在收工之后紧闭房门失声痛哭,很难想象,在面对姥姥的突然离世,他还是选择用这样一直真实的方式记录下这里发生的一切,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这种贯穿整部影片的默剧式悲伤,才是我们看到的最真实的大鹏。

由这种影片渲染出来的直系亲属陌生感,其实是《吉祥如意》里最压抑的时光。

在那场大年三十吃年夜饭的餐桌上,演员刘陆真情流露给一直照顾三舅的二哥二嫂们磕头,转眼间画面切到导演宣布停机不拍了的休息室,刘陆崩溃了,还在哭泣,但真实的丽丽在面无表情地玩着手机,仿佛镜头之内刚发生的那一幕与她无关似的。

一如职业演员在这种场景下也坐立难安,王庆丽表现的这种无视感,让观众感到愤怒。

从记录一个家庭琐事再到过年团圆,这段跨越三代人的时空,包括镜头内、镜头外的人和物都倍感真实。

年夜饭桌上的那场群戏上演了中国农村家庭最真切的悲欢离合,分不清的虚实真假的观众在《如意》中得到解答,但答案如同《吉祥如意》的嵌套式结构一样,令人惊讶且伤心。

大鹏从《吉祥》中的采访者变成《如意》中的当事人,这种视角的变换于是就变成了另一个剧情。

这样的设计不禁让我想起了查理·考夫曼的代表作《纽约提喻法》。同样是安排演员来饰演剧中角色的想法。

《纽约提喻法》不是一部看了会让你哭到肝肠寸断或者放声大笑的电影。看完以后或许你会很纳闷它到底想表达些什么,甚至觉得导演的拍摄过于疯狂。

不过,就像任何一部好的电影,你会在其中看到人生的缩影,或是在许久以后还记得它所蕴含的某些温柔敦厚的时刻。

我敢说,大鹏的《吉祥如意》看后就是这种感受。

《纽约提喻法》中饰演导演的角色因为入戏过深跳楼自杀了,而《吉祥如意》中的刘陆也是因为入戏过深,甚至比大鹏预期的王庆丽本人角色设定还要入戏。

但是事实却是我们在看《吉祥如意》之前,也许根本就没听过“刘陆”这个名字。

大鹏将生活浓缩成艺术,又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还原成真实的人生,这一点很高明。

从记录一个家庭过年到记录一个家里的琐事,两段故事一段从上一代人的角度记录事情,一段从这一代人角度记录感受。也许是镜头内的人和镜头外的人,意料之中的拍摄思路却遇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

除了本身发自肺腑的亲情主题之外,《吉祥如意》在整体结构上的考究也是非常用心的。

用纪录片方式拍摄剧情片,用剧情片形式呈现纪录片。你没有法子给它做界定。

它是一个既非常写实却又极度艺术化的矛盾体。

真实视角与拍摄“镜中镜”客观的影像记录同时展开,你可以说它是一部纪录片,也可以说它是一部由生活原创剧本的剧情片。

电影中的配乐也为片中压抑的氛围增色不少,即使因为每个人生活环境的不同而让观众少了些许共鸣,却也能够在逐渐理清的逻辑中体会电影表达的含义。

刘陆对着大鹏和王庆丽提出自己疑问的那一幕——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十年不回家?引出了王吉祥背后隐藏的还有农村老龄化的现状。子女外出打工,老人无人照顾。

当一家人在门口合影时,墙上映射的标语“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一语成谶。

《吉祥如意》本是一部很私人的影片,又因为太多的场景如此似曾相识,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让观众产生深深的共鸣。

全片操着一口东北话,大鹏在尝试还原这样一个这样质朴的中国式家庭,让人很是感慨。

从吵架到影片最后合影的那一幕,这是属于大鹏的家庭回忆,同样这也是属于我们每一位观众的。

因为大鹏身上的喜剧标签,看完很是惊讶,这样的文艺作品竟然是大鹏拍出来的。

大鹏在跟沟通时说:就是想拍最真实的记录,所以我无法给你什么具体的概念,就看老天爷给我们什么。

于是,他就创造了这样一部佳作。

也正如大鹏在Vlog里说的那样,走进影院现场,硕大的海报张贴着其他大作,但没发现《吉祥如意》的排片……

这时,我们再回到《如意》的开端一幕。

一位观众起身,拿着话筒问大鹏:“我想知道你作为一个商业片的导演,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

大鹏哽咽了,没有说话。

我想这个答案,或许大鹏自己也没法回答——我确实再也拍不出《吉祥如意》来了,是因为我已经拍出来了。

是的,一个在喜剧界收获颇丰的票房导演,拍了一部这样无人问津的非商业电影,市场的表现不就给出了答案了么!

这次大鹏没再迎合市场,而是戳中了观众。

其实《吉祥如意》放在春节档前一周上映我觉得也是颇具玩味。

正如片中王吉祥老人时常哼唱的那首歌《常回家看看》,对于一个守在农村老家的孤单老人来说,没什么是比子女常伴身边最渴求的了。

回忆离我们太远太远,距离是回不去的十年。

《吉祥如意》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有因有果的完整故事,却反而因为镜头之外的压抑感让观众想到了那个遗忘已久的家乡和家中的老父母亲。

影片不够吉祥也不如意,但在尚且存留给我们尽孝还有大把余年的时间里,好在我们还有机会。

这才是我们看罢电影最该反思的一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sb/8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