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县汛期严峻,连降暴雨,蹚水出行在所难免,甚至一不小心就得站进齐腰深的水里……蹚水之后,可能面临比感冒更可怕的事!
小伙光脚蹚水回家后脚气变丹毒
近日,连续强降雨袭击湖北武汉,黄陂区一小伙下班后发现回家的一段路严重渍水,最深处的水已经淹到了小腿肚子。看见许多人都卷起了裤腿蹚水往前走,他低下头看了看自己的脚上的篮球鞋,犹豫了半天。原来,这双鞋是他才买不久的限量版球鞋。最后,为了不弄脏篮球鞋小伙光脚蹚水回家。没想到第二天双脚溃烂流脓水,就诊竟发现自己得了丹毒。
近日因下雨蹚水患上各种皮肤病的市民骤增,主要是脚气(足癣)、浸渍性皮炎、虫咬性皮炎、皮肤外伤感染等,严重的还患上了丹毒。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一般发病急剧,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与普通感冒症状相似。医生表示,丹毒严重时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甚至败血症。
暴雨产生的渍水中有大量病菌,大家要保护好皮肤,尽量不要光脚蹚水。蹚水回家后要及时用清水和肥皂清洗擦干腿脚,再换上干净的鞋、裤,以免病菌滋生。
窨井盖被冲走洪水中潜藏陷阱
专家提示,汛期应减少外出,如果必须出行也要尽量绕开积水路段。如果不得不从积水路段通过时,必须要注意观察路面的情况。专家介绍,平缓水流中出现漩涡,可能是窨井盖被冲走,要小心“陷阱”,可以拿一个竹竿在前面做探行。
没过小腿洪水也能导致严重后果
有人认为,只要不是走在齐腰深的水里就是安全的。专家指出,在水流速较快的情况下,即使是没过小腿的洪水,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水中行走谨防触电!
暴雨期间,市民居住区如有积水,应及时断开电源总开关。如果不得不蹚水行走,应注意观察周边有无电线断落地面、树枝压倒线路等危险情况。如果在水中感觉发麻等疑似触电征兆,可采用单脚跳的方式跳出积水区,切记另一只脚不接触到水面。救助他人时,要确保自身安全,并使用绝缘物体营救被困者。
受伤部位避免沾水以免感染
由于洪水中可能夹杂动物尸体、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在洪灾期间,应避免口鼻接触洪水,受伤的部位也要尽量避免沾水以免发生感染。
附:《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知识要点》
1、注意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的缸、桶、锅、盆等必须保持清洁,并经常倒空清洗;对取自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的临时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消毒;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漂白粉(精片)必须放在避光、干燥、凉爽处(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存放)。
2、饮水消毒法: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进行饮水消毒,每吨水加4-8克;若用漂精片消毒,每担水(50公斤)加一片。方法是:将漂白粉或者漂精片研细,用清水调成糊状倒入需要消毒的水中,充分搅拌,加盖静置30分钟后方可使用。井水消毒:井水加漂白粉4克/立方米,湖泊、江、河水加漂白粉12克/立方米作用30分钟。
3、注意食品卫生。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食物生熟要分开;碗筷要清洁消毒后使用;不要到无卫生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
4、注意环境卫生。洪水退去后,应消除住所外的污泥,垫上砂石或新土;清除井水污泥并投以漂白粉消毒;应将家具清洗再搬入居室;整修厕所,修补禽畜圈。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
5、加强家畜的管理。猪要圈养,搞好猪舍的卫生,不让其尿液直接排入河水、湖水、塘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管好猫、狗等家禽动物。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喷洒灭蚊药;栏内的禽畜粪便也要及时清理。
6、做好防蝇灭蝇,防鼠灭鼠,灭螨防螨等媒介生物控制工作。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室内用苍蝇拍灭蝇,食物用防蝇罩遮盖;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当发现老鼠异常增多的情况需要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7、注意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如果不得不与传染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
8、如果感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找医生诊治。特别是发热、腹泻病人,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
9、为预防皮肤擦烂,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随身用毛巾等擦汗。可以在皮肤皱折部位扑些痱子粉。下水劳动时,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应暂时不要下水,如必须下水时要设法穿长统靴。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
10、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接触疫水前,在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药,如防锄霜和皮避敌等,穿戴防护用品,如胶靴、胶手套、胶裤等。接触了疫水应主动去血防部门检查,发现感染应早期治疗,以防止发病。
11、注意心理健康。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12、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sb/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