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首位。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是其常用的方式。但ALND术后常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皮下积水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腋窝逆向淋巴结示踪(ARM)是一种在ALND时,通过示踪剂定位及可视化手臂淋巴引流的技术。ARM的应用可以减少手臂淋巴引流破坏的可能性,进而预防乳腺癌手术相关上肢水肿的发生。厦门大学张国君教授在Wiely发行的MedComm上发表文章,比较吲哚菁绿(ICG)和亚甲蓝(MB)两种示踪剂在进行ALND时ARM中的应用,发现ICG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识别率和更少的并发症,这为有效地预防术后上肢水肿提供了新思路[1]。本文通讯作者为医院张国君教授,第一作者为汕医院的吴俊东和汕头大学医学院王尊。
本研究主要对比了MB与ICG近红外荧光成像用于ARM的可行性,并评估了通过ARM检测到的淋巴结的肿瘤安全性(图1)。蓝染料,如MB,是用于绘制腋窝上肢淋巴引流最常见的ARM示踪剂[2]。单独使用蓝染料进行ARM,其淋巴结识别率在39-90%之间,波动较大,且其识别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科医生的临床经验。不同于蓝染料,ICG作为荧光造影剂,利用其近红外波长荧光的光学特性,能增强可视化体内的淋巴结与淋巴管,目前主要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前哨淋巴结示踪。迄今,只有几项小样本研究报道了ICG荧光成像用于ARM淋巴结示踪,显示了ALND期间,其高且稳定的淋巴结和淋巴管的可视化率[3]。然而,对上述不同示踪剂ARM淋巴结示踪能力比较鲜有研究报道。
图1ThelocationofnodesidentifiedbyARMduringALNDanddyeinjectionsites
本研究共纳入名符合ALND的患者,通过ICG或MB示踪并记录ARM淋巴结数量及特征,使用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检查评估ARM检测到的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并将结果与术后最终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ICG组的淋巴结识别率显著优于MB组(87.2%vs52.5%),相关并发症如注射部位疼痛、硬结及局部皮肤刺激等更少见。此外,ICG组和MB组检测到的淋巴结都集中在A区(表1)。由此可见ARM识别的淋巴结主要局限于A区。在63个能够评估的ARM淋巴结中,FNAC检查可以确认受肿瘤影响的ARM淋巴结与组织病理学结果一致,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达到%和86.4%,这为ALND手术中ARM淋巴结的去留提供了重要依据。
表1LocationsofARM‐identifiedlymphnodes
本研究肯定了ICG近红外荧光成像示踪淋巴结的优势,并通过对示踪淋巴结的FNAC检查可以明确转移淋巴结,提高通过ARM而保留淋巴结的肿瘤安全性,有望为有效地预防术后淋巴水肿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减少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术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WuJD,WangZ,ZengHC,etal.Comparisonofindocyaninegreenandmethyleneblueuseforaxillaryreversemappingduringaxillarylymphnodedissection.MedComm.;1-8.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sb/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