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L诊断标准
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需≥5×/L;当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5×/L,只要出现典型骨髓浸润所致的血细胞减少可诊断为CLL。2.流式细胞学免疫表型特征:最新CSCO指南中新增了CD+。CLL免疫表型最主要的特征还是CD5+、CD19+、CD23+,CD20弱表达、细胞表面球蛋白κ和λ弱表达;对于一些诊断困难的病例可以结合CD43、CD79b、CD81等,甚至可以做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诊断。
此外,我们还需知道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的诊断标准,因为MBL是所有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前驱病变。MBL根据免疫表型可分为三类:CLL表型、不典型CLL表型和非CLL表型。CLL表型根据CLL细胞计数(或≥0.5×/L)分为低计数MBL和高计数MBL,低计数MBL与CLL显著不同,进展机会非常有限,无需常规临床随访;而高计数MBL的免疫表型、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与Rai0期CLL接近,需定期进行临床随访。
02CLL临床分期
目前临床运用最多的是Rai和Binet两个分期系统,主要根据血常规和常规体格检查进行分期。对于血细胞减少的患者,需排除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和贫血。肝脾肿大应考虑作为CLL分期系统的体格检查项目之一。
03CLL预后分层
最新指南对预后标志进行了更新,明确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可变区(IGHV)突变状态和片段使用与预后的关系,TP53亚克隆突变也可能具有不良预后意义。同时新增CLL国际预后指数(CLL-IPI),纳入TP53缺失和/或突变、IGHV突变状态、β2-MG、临床分期、年龄,将CLL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与极高危组。
国际慢淋工作组已经推荐该CLL-IPI评估患者预后,CLL-IPI已在不同人群中得到广泛验证
04CLL治疗指征
即使迈入新药时代,我们也需强调CLL的治疗指征。即使是高危病人,如果没有治疗指征,也需随访观察。CLL的治疗指征主要包括:进行性骨髓衰竭,巨脾(如左肋缘下6cm)或进行性或有症状的脾肿大,巨块型淋巴结肿大(如最长直径10cm)或进行性或有症状的淋巴结肿大等等。不符合治疗指征的患者,每2-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及体征、肝/脾/淋巴结肿大情况和血常规等。
05CLL治疗前评估
当患者有治疗指征时,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体能状态,B症状,血常规,骨髓活检,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如果外周血有足够的淋巴细胞,建议用CpG+IL2刺激以后,以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染色体分析标本),HBV检测等等。有条件的单位可开展二代测序检测基因突变,以帮助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另外需强调的是,对于妊娠期妇女应进行妊娠相关检查;拟采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患者,需做超声心动图来评估心脏功能;怀疑病人发生Richter转化时,推荐进行PET-CT检查,对SUV最高的部位尽量进行活检。06CLL一线治疗
根据TP53缺失和(或)突变、年龄及身体状态进行分层治疗。年轻身体状态良好(包括体力活动尚可、肌酐清除率≥70ml/min及CIRS≤6分)的患者建议选择一线含嘌呤类似物的化学免疫治疗;其他患者则使用以苯丁酸氮芥为基础的化学免疫治疗、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或支持治疗等。
CLL8研究中位随访5.9年结果显示,与FC相比,FCR(氟达拉滨:25mg/m2ivd1-3;环磷酰胺:mg/m2ivd1-3;利妥昔单抗:mg/m2d11st疗程,mg/m2d12nd-6th疗程)的PFS和OS显著高于FC方案。对于有治疗指征初治fitness患者(CIRS≤6,肌酐清除率≥70mL/min)首选FCR治疗。
E研究:与FCR治疗相比,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的治疗为未治疗的年轻CLL患者(年龄≤70岁)提供了更佳的PFS与OS。该研究结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证实基于伊布替尼的治疗策略是CLL患者最有效的一线方案。
CLL10研究:对于≤65岁fitness患者,FCR组的PFS显著高于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对于65岁fitness患者,FCR和BR的PFS没有显著差异,但FCR组不良反应,如嗜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感染的发生率较BR组更高,因此对于65岁患者,BR治疗更有优势。另外A研究显示:对于未经治疗CLL老年患者(中位年龄71岁),伊布替尼单药或联合利妥昔单抗较BR的PFS更佳,而且伊布替尼联合或不联合利妥昔单抗对它的PFS没有影响,因此将伊布替尼作为≥65岁患者的治疗标准。CLL11研究显示,对于unfit患者(CIRS>6,肌酐清除率<70mL/min)首选CD20单抗+苯丁酸氮芥治疗。RESONATE-2研究对比苯丁酸氮芥与伊布替尼治疗≥65岁且一般情况较差的病人,结果显示伊布替尼ORR明显高于苯丁酸氮芥,且伊布替尼组患者健康状况有更显著和更持续的改善。
07CLL复发、难治患者治疗
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指征、治疗前检查同一线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除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及遗传学等预后因素外,应同时综合考虑患者既往治疗方案的疗效(包括持续缓解时间)及耐受性等因素。
PCYC/3研究,伊布替尼单药治疗未经治疗和复发/难治(R/R)患者的5年随访经验,伊布替尼ORR为89%,未经治疗患者中,中位PFS未达到,5年PFS92%;既往接受1-3线治疗的患者ORR(93%)高于≥4线治疗患者(87%),1-3线治疗的患者中位PFS(63个月)高于≥4线治疗患者(39个月),既往治疗线数越少的患者可获得更长的OS。伊布替尼可显著改善IGHV未突变患者的预后,但未能完全改善del(17p)患者的预后。
08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CLL治疗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仍是CLL的唯一治愈手段,但由于CLL主要为老年患者,仅少数适合移植,而且近年来随着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地位越来越不重要了,所以目前异基因移植的适应症主要是一线治疗难治或者持续缓解≤2-3年的复发患者或伴del(17p)/TP53基因突变患者;当然Richter转化患者也是其适应症。
最近CART进展非常迅速,CART19细胞联合伊布替尼治疗可使绝大部分患者获得持续的完全缓解。与CART19细胞单独治疗相比,联合伊布替尼治疗可获得更佳的治疗反应,且减少严重细胞因子突释综合征(CRS)的发生。
09CLL组织学转化的诊疗
对于临床上疑有转化的患者,应尽可能进行淋巴结切除活检明确诊断。PET-CT检查可用于指导活检(摄取最高部位)。若转化为与克隆无关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参照DLBCL进行治疗,预后较好;若转化为克隆相关的或不明克隆起源的DLBCL,预后相对来说比较差,可选用R-CHOP、R-DA-EPOCH、R-HyperCVAD等化疗方案,如取得缓解,则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否则参照难治复发DLBCL治疗方案;若转化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HL),参考cHL治疗方案。
10CLL/SLL疗效评估标准
在CLL患者治疗中应定期进行疗效评估。诱导治疗通常以6个疗程为宜,建议治疗3~4个疗程时进行中期疗效评估。需要强调的是,化学免疫治疗患者一定要在至少2个月(达到最佳疗效)以后进行评估。另外随着新药时代的来临,出现了伴有淋巴细胞增高的部分缓解(PR-L),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如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和PI3Kδ抑制剂艾代拉利司,治疗后出现短暂淋巴细胞增高,淋巴结、脾脏缩小,淋巴细胞增高在最初几周出现,并会持续数月,此时单纯的淋巴细胞增高不作为疾病进展。
荟萃名家,聚焦临床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sb/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