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康复------王景信
年11月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年第二届中国康复医学会综合年会暨手功能康复专业委员会年会的分论坛上,手功能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景信教授带来了讲座“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康复”,从乳腺癌的发病率、术后水肿的发病原因、机制、治疗方法和总结讨论,全面的解读了“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康复。
王景信教授先从乳腺癌的发病率、增长速度以及术后淋巴水肿发病率出发,指出
(1)自年以来,全球每年乳腺癌病例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而死亡率每年增长14%。据数据统计显示年全球有万妇女被诊断患有乳腺癌。
(2)有Meta分析显示,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病率为1/5,且手术治疗后2年是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高峰期。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病机制和原因
(1)机制:淋巴水肿与GJC2和GJA1两个基因的突变有关,因为这两个基因主要编码两个连接蛋白Cx47和Cx43。连接蛋白的电偶联与淋巴肌细胞的协同收缩共同完成淋巴的有效运输。在淋巴有效运输的同时,淋巴管的不同步收缩导致淋巴水肿。
(2)原因:
a.手术方式不同,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不同。一般来说手术创伤越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越高。
b.术后放疗,尤其是锁骨上放疗后淋巴水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乳腺癌术后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1)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出现的上肢淋巴水肿不仅会引起患肢的肩关节功能障碍,外形改变,还会出现感染、皮肤破溃、淋巴结肿大、痛觉异常、心理问题、生育问题、营养问题等
(2)目前普遍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问题,不重视患者的总体康复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康复评定(淋巴水肿评定);上肢功能训练;CDT(手法淋巴引流MLD、弹性压力包扎);IPC治疗;Physiotouch治疗;气压助动治疗;微波治疗;低能量激光疗法;皮肤护理、健康教育等。
(2)手术治疗.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评估
(1)测量患侧尺骨茎突、10cm、20cm、30cm、40cm处与健侧同等部位比较臂围的差值。
(2)利用生物电阻抗测量细胞外液的水分,正常值是:正10—负10之间。
(3)治疗前后照片的对比。
总结
王景信教授最后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
(1)淋巴水肿如果不及时治疗,水肿长期存在。可导致组织中蛋白成分增加,促使成纤维细胞增生,使组织纤维化,压力增加损害淋巴管导致病情加重。
(2)通过回访发现患者自律性好,依从性好,每天清淡饮食,按时皮肤护理,自我手法淋巴引流,并有压力手套佩戴,关键是平时重体力活动和患侧上肢高强度活动减少,使疗效比较理想,并且出院后治疗效果保持很好。
主讲人简介
王景信,男,医学博士,医院康复科主任,解放军医学院(医院)博士,博士期间被国家公派往德国海德堡大学做访问学者,获德国Bodmaster学院MET技术证书。擅长神经系统病损和骨与关节疾病的诊治,尤其是淋巴水肿和急性期患者的康复评定、诊疗及康复工程的应用。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发明专利一项。曾参编卫生部康复医学规划教材二部,发表SCI论文5篇,国家级核心期刊多篇。现为中国康复医学会手功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评定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电生理与康复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委,乳腺癌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河南省康复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河南康复医疗技术联盟副主委,河南省软组织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合作/转载请与后台联系蒋柳雅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sb/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