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小腿、皮肤片状红疹、鲜红、“象皮肿”
丹毒:发生于皮肤和黏膜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通常起病急,蔓延快,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可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
一、病因
丹毒病原菌常为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亦可由B、C和G型链球菌所致。
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发病后淋巴管网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常累及引流区淋巴结,病变蔓延较快,常有全身反应,但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二、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
以小腿多见,头面次之,婴儿多见于腹部。
2、局部症状
局部皮肤呈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略隆起。用手指轻压,红色即可消退,淡松压后红色即很快恢复。
在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红肿区有时可发生水疱,局部有烧灼样痛,附近淋巴结常肿大,疼痛。
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有时还可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橡皮肿。较多见于下肢及颜面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婴儿多见于腹部。
3、全身症状
患者常有头痛、畏寒、高热、乏力、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等。
4、其他
若于某处多次复发者,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时间长,可引起慢性淋巴肿。发于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称为“象皮肿”。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可继发肾炎及败血症,皮损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
三、检查
1、血液常规检查如白细胞计数等
2、约5%患者血培养阳性
3、皮肤分泌物的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
4、必要时可行血管超声除外下肢深静脉血栓
5、可疑坏死性筋膜炎可行CT及MRI检查
四、诊断
结合患者全身临床表现及病变局部皮损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1、全身治疗
青霉素皮试阴性后,每天万单位配生理盐水里静滴,连续10-14天,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复发。
2、局部治疗
50%硫酸镁液湿热敷或3%碘酊涂擦;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3、注意防护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手癣、足癣等。
温馨提示:
与丹毒有关的足癣、溃疡、鼻窦炎等应积极治疗以避免复发。在接触丹毒患者或者换药后,应当洗手消毒,以防止医源性传染。
喜欢,就加入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cdspec.net/lbszzl/6152.html